蓼泉镇:“四频共振”绘就乡村振兴 “多彩画卷”
今年以来,蓼泉镇坚持以党的建设为统领,以乡村振兴为主线,以促进乡村宜居宜业为重点、以实现农民富裕富足为核心,把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产业发展、环境整治、乡风培育等有机结合起来,多点发力绘就乡村振兴“多彩画卷”。
党建引领绘就治理“红色”。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网格化管理为抓手、基层基础建设为支撑,着力打造“一核多元、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模式、建立“网格长+兼职网格员+N个信息员”的运行体系,夯实以网格员为主体,党员、镇村社干部、乡贤、志愿者为支撑的五位一体网格力量,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覆盖的基层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网格员、信息员每天在各自网格内巡查,第一时间接手处理网格内的问题,及时通过综治e通手持终端APP上报,实现“大事全网联动、小事一网解决”。目前全镇划分一级网格长2名、二级网格长9名、三级网格长106名,专(兼)职网格员252名。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优先从具备条件的致富带头人、回乡创业大学生中培养和发展党员,持续优化结构,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持续引导广大党员参与乡村治理,帮助群众解决一批“急难愁盼”问题。
品牌农业绘就产业“特色”。聚焦产业振兴,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以“订单销售”带动群众增收致富,逐渐探索出了“试验示范新品种种植、新技术推广、农业订单销售”的一条龙服务发展模式,逐步做强蔬菜产业,依托引进丝路绿洲、三分地等蔬菜供销企业,建成唐湾、墩子、蓼泉等连片100座钢架拱棚示范点9个,建成湾子、墩子连片5000亩西兰花基地1个,高原夏菜种植面积累计达2.3万亩,小杂粮、甜叶菊、辣椒等经济作物1.3万亩。持续夯实产业基础,全面打造“示范化”标准建设基地。着力打造“蓼字号”特色品牌,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优势,实现了树形象、创名牌、拓市场、增效益的战略目标。
环境整治绘就生态“绿色”。通过“党支部推进、党员带动、党群互动”的模式,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人居环境治理中的“头雁”作用,结合每月文明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组织村社干部、群众代表和党员、巾帼志愿者队伍,紧盯房前屋后、沿路沿线、田间地头等重点区域,抓实抓细整治任务落实,带头清理辖区内环境卫生,做到环境卫生整治不留死角、全覆盖。同时,各村组织人员开展现场检查评比、交叉互查等方式,在社与社之间、户与户之间进行互查互评,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文明熏陶绘就乡风“底色”。大力弘扬文明新风,组织党员干部在刘家墩子红军墓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活动,传承革命红色精神,唱响红色文化主旋律。以抚彝民俗博物馆为依托,以五个展厅为活动载体,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有机结合重大节庆活动,组织镇村干部、农村党员到博物馆开展观摩、学习、现场体验、交流等活动,大力弘扬民俗文化,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社会氛围,引领文明新风尚。完善制定村规民约,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活动,围绕“乡风文明”和“乡村振兴”为主线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宣传教育引导群众改善不文明生活习惯,美化居住环境,形成邻里互助、团结有爱的文明乡风,热心公益,蔚然成风,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文明之花处处绽放。至目前,已组织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260场次。(吴星)
编辑:沈欢欢
审核:单国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