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日,注定是一个镌刻在历史丰碑上的伟大日子,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长安街上铁流滚滚,苍穹之下战机隆隆,45个受阅方(梯)光荣接受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检阅,接受党和人民检阅。这场举世瞩目的阅兵盛典,不仅是对胜利史诗的深情礼赞,更映照出在民族危亡之际淬炼而成的伟大抗战精神,正以崭新姿态融入新时代中华儿女的精神血脉。
这一精神凝聚着“万众一心”的团结伟力。史料记载,1938年武汉会战期间,超过100万民众自发参与工事构筑,平均每公里防线就有2000名百姓挥汗如雨。受阅队伍里,“杨靖宇支队”“左权独立营”“刘老庄连”……一面面荣誉战旗背后感天动地的英雄故事,共同奏响人民军队气壮山河的抗战凯歌。今天,在芯片研发实验室里,科研工作者们延续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赤诚;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驻村书记们践行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南泥湾精神。这种将个体微光汇聚成民族火炬的智慧,正是抗战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这一精神贯穿着“深谋远虑”的战略远见。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预言的“中国将变为独立国,还是沦为殖民地,不决定于第一阶段大城市之是否丧失,而决定于第二阶段全民族努力的程度”,在今天依然闪烁着真理光芒。“东风-61”陆基洲际导弹的射程足以覆盖地球任何角落,它所承载的战略定力,就是今天的中国在科技攻关中坚持“基础研究十年磨一剑”,在生态保护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长远考量。这种不贪一时之快、不图一时之利的战略耐心,正是抗战精神给予当代中国的深刻启示。
这一精神蕴含着“攻坚克难”的实践品格。“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句歌词揭示了精神力量的物质转化规律。1941年,八路军兵工厂的工人们用牛车拉着设备在太行山脉辗转,依然能每月生产3000枚手榴弹;今天,嫦娥探月工程团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创造了“嫦娥奔月”的航天奇迹。受阅装备中的每一件国之重器都是精神变物质的生动注脚。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创走廊,创业者们延续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军工精神;在雄安新区的建设工地上,建设者们传承着“愚公移山”的坚韧品格。这种将精神势能转化为物质动能的能力,构成了民族复兴的核心动力。
这一精神涵养着“守望相助”的人类情怀。国际主义精神的当代演绎,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天下情怀。1939年,加拿大医生白求恩在晋察冀边区救治伤员时说“我是来打仗的,不是来休息的”;今天,中国援外医疗队在非洲大陆续写着“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故事。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企业带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智慧,在共建国家修筑铁路、医院和学校;在全球治理舞台上,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对当年反法西斯同盟精神的时代升华。这种将民族解放与人类进步相统一的胸怀,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博大格局。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80年前的硝烟早已散尽,但抗战精神的火种从未熄灭,让我们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无穷智慧和磅礴力量,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续写新的辉煌,让和平的阳光永远照耀人类家园,让民族复兴的梦想在不懈奋斗中变为现实。(中共临泽县委组织部 张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