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AI正逐步渗透到社会工作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与便捷性。然而,在智能化浪潮中,利用AI辅助撰写公务文件、报告的现象日渐普遍,甚至有开发团队专门为政府部门定制公文写作大模型工具,不需要开展实际调研、深入研究,只需精准输入写作需求,一篇高质量的报告就生成了,这种现象应当引起警惕,不能让AI新技术成为形式主义的“丰沃土壤”。
在个别基层单位,出现用AI写调研报告、新闻稿件、大数据生成典型案例的怪象,看似材料丰富、数据详实,实则内容空洞,经不起审视推敲。更为严重的是,有了AI工具加持,材料生成的速度和数量大幅提升,相应的部门单位对材料数量和形式要求也随之水涨船高,加重了“从材料中来到材料中去”的形式主义。一些单位为了追求所谓的“创新”和“亮点”,盲目依赖AI生成的材料,忽视了实际工作推进和问题解决,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既浪费基层大量时间和精力,还可能导致政策落实存在差距,损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正确认识AI新技术应用工具。AI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其本质属性应是一个超级知识库,最大限度地将现有的知识收纳,在拥有海量知识点的基础上,按照个人意思结合现实的成功案例,给出相对完整甚至完美的方案。AI只是智能,但不是万能,是一个基于历史数据的“策略助手”,它的运作受限于已有程序,但对于人脑来说,没有人类独有的思考方式,如果没有人为的介入完善,它是无法做到与时俱进的。基层工作千头万绪,规范、落实工作制定方案、撰写总结汇报材料是在所难免,但如果认为有了AI后,依然以“材料定江山”,看工作态度与成效,那必然会倒逼基层造假。AI设计的方案可能更完美,但工作的实际成效不是靠说漂亮话就能实现的,如果借助AI工具,只注重在形式上发力,在表面功夫上做文章,那就是将AI拉下水作为了形式主义的帮凶了。AI工具的出现,是要让基层从材料中解脱出来,把精力投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
技术本身并无对错,关键在于如何运用。各级各部门要持续为基层减负,铲除形式主义滋生的土壤和空间,正确认识AI技术,把它当成赋能提效的工具,根据工作需要,科学熟练地运用AI工具,而不是被它“牵着鼻子走”,毕竟,最好的技术,应当让技术服务于人,而非让人困于技术。(高台县委网信办 赵国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