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变大了,环境变美了
—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
杨晓棠
跨过不惑之年的我,几乎是与改革开放同生同长,见证了临泽的改革与发展,亲历和享受了改革发展的成果。改革开放四十年,老百姓的日子如芝麻开花节节高,衣食住行、上学就业、看病养老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有幸亲历、见证和享受了这个过程。
因父亲在临泽县城工作,在我7岁那年,父亲把哥哥和我也带到了县城,那时候的县府所在地—沙河,我就在县政府斜对面的沙河街小学上学,母亲一人在农村老家种地。在我的记忆里,那时候的县城是一个小集镇布局,几乎无“城市”的感觉,街道还不足200米长,道路大都是土路,沙石路面都不多,就连现在的文化体育广场也是用沙石铺垫的400米圆形跑道,街道上没有路灯,晚上人们靠煤油灯或蜡烛照明。县城没有一幢楼房,单位办公、学校、居民住房全都是土坯房或半砖瓦平房。我和父亲、哥哥挤在一间不足15平方米的半砖瓦单身宿舍,靠政府每月定量发给父亲的供应粮和杂粮生活,每天的饭菜基本上是杂粮、白菜、萝卜、土豆,每周六下班父亲骑自行车回农村老家拿点面粉和母亲做的干粮,日子过的很是紧张,但是,比起农村同龄的孩子,我们兄妹俩能在县城上学,已经很幸运了。
80年代前期,临泽县城居民很少,在县城工作的绝大部分都是所谓的两半户,一人公职在县城,老婆孩子在农村,申请解决城镇户籍非常困难。80年代后期,听说每年有8口人的城镇户口指标,大多考虑家在外地、本人又在临泽工作多年的老同志的家属户口,由于指标有限,一户只能解决1—2口人的入户问题,经过父亲连续多年的申请,在我16岁那年,母亲、哥哥和我终于转为城镇户口,吃上了定量的国家供应粮。
到了90年代,县邮电局建了三层通信小楼,县医院建了两层制剂小楼,县政府修建起了五层办公楼,后来楼房才逐渐建了起来,特别是近10年来发展速度很快,县城由最初不到2.5平方公里后来扩大到5.6平方公里,现在县城规划面积已超过12平方公里。如今的县城一座座居民小区高楼林立,泥泞不堪的街道变成了又宽又直的马路,小汽车替换了自行车、摩托车,医疗、教育、文体、生活设施配套,工商业逐步兴起,道路交通四通八达,居民生活方便,出行便捷。国家政策让农民富裕起来,不少农民在县城买了楼房,享受到公平的公共福利,这在四十年前,真是连做梦也不敢想!
现在的临泽县城绿水环绕,俨然就是一座水城、花城、旅游文化之城,它魅力四射承载着建设幸福美好新临泽的希望和未来。尤其是流沙河的治理,拓展了县城发展空间,将昔日的烂石河滩变废为宝,不仅节约了大量农用耕地,又让城市建设有了用武之地。昔日的流沙河大部分时间干涸荒凉,只有汛季才断断续续有洪水流淌,如今的季节性河流变成了二三产业的开发带、房地产业的黄金带、文化旅游的景观带,经过近15年的持续治理,已成为文化旅游景观带,尽显小桥流水的江南美景,水域广阔,碧水蓝天,波光云影,成为人们休闲旅游的好去处。游人进入流沙河景观带,能够深深体验到碧水照影行,天在清流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的画中意境,让人心旷神怡,像飘飘然进入梦境。现在流沙河区,水域常年波光云影,水流不断,已与A级景区—丹霞国家地质公园连为一体,成为全域旅游的黄金带。
国家的发展变迁和个人家庭命运紧紧相连。临泽县城变大了,变美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临泽县城的发展变化,以及我个人的成长发展、生活变化,让我享受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继续奔走在日新月异的追梦、圆梦路上。我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实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过程中,临泽一定会变得越来越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