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暖镇:解码思政力 文明“绽”乡野
清晨的鸭暖镇,古寨村的“孝贤文化长廊”前已有老人驻足品读,“和美鸭暖”微信公众号的早间政策推送刚发出就有了互动留言。从街头巷尾的文明标识到群众脸上的舒心笑容,思政教育的浸润让这座小镇处处洋溢着向上向善的文明气息。
理论宣讲全覆盖 思政根基筑得牢

“以前总觉得政策文件离我们远,现在镇里的宣讲队把‘大道理’变成‘家常话’,坐在自家院子里就能学明白。”刚参加完“庭院宣讲会”的小屯村村民柳国政翻着手中的政策解读手册感慨道。为让理论学习真正走进群众,鸭暖镇构建起“品牌引领+分层施策+双线联动”的全域学习体系,让党的声音精准传递到千家万户。
镇党委率先垂范,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学习制度,10场次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48场“干部大讲堂”,让镇村干部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在此基础上,11支“屯泉之声”特色宣讲队应运而生,退休干部向增生带着精心准备的案例素材,常年奔波在宣讲一线:“讲社保政策就结合报销实例,说法治知识就剖析身边案例,这样大家才爱听、能记住。”
线下70余场“庭院会”“田间课”覆盖群众4500余人次,线上4期“家风故事”宣讲视频在县级平台展播,12期政策技能内容通过“乡情联络站”推送给外出务工群众。“线下+线上”的传播模式,让政策理论实现零时差触达,彻底打通了理论教育的“最后一公里”。
价值引领树新风 文明底色绘得浓

“彩礼多少不重要,日子过得红火才是真。”在曹庄村的文明议事会上,村民们围绕“移风易俗”展开热烈讨论,王秀萍零彩礼嫁女的故事成为大家热议的榜样。这场由村“两委”牵头的议事活动,正是鸭暖镇以主流价值引领文明新风的生动缩影。
依托昭武故地、月氏文化等本土资源,鸭暖镇联动辖区学校开展4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活动,邀请退休干部、专家学者组建“时政解读先锋队”,开展乡村振兴专题宣讲11场、“屯泉乡音说理到咱家”系列宣讲36场。线上宣传同样发力,“和美鸭暖”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推出的“全会知识微问答”互动栏目吸引群众积极参与,全年发布164条政策信息、26期短视频,总浏览量突破6万人次。潜移默化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群众日常生活,文明新风如春风化雨般浸润人心。
榜样示范聚合力 干事热情燃得旺

“跟着合作社种甜叶菊,技术有保障,销路不用愁!”种植户张强说起合作社负责人牛旭章连连称赞。作为2025年“甘肃劳动模范”,牛旭章不仅自己发展特色产业,还通过先进事迹巡回报告、技术帮扶等方式,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致富。
近年来,鸭暖镇持续擦亮“德润枣乡・鸭暖好人”文明品牌,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好人馆”成为传递正能量的重要阵地,杨发伟、申世福等5人参与“中国好人”评选,李天喜家庭参评“全国文明家庭”,一批扎根基层的榜样人物不断涌现。“这些榜样就在我们身边,他们的故事听得懂、学得来,跟着他们干心里有方向。”镇干部侯玉琦说。
为让榜样力量持续传递,镇里制作14期“榜样故事”微信推文,开展“榜样带富”行动,鼓励道德模范领办合作社、发展特色产业。榜样感召下,小屯、张湾、昭武等村积极争创省级、国家级文明村,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凝聚力与行动力显著增强,形成了“学榜样、做榜样、传榜样”的浓厚氛围。
从理论宣讲的精准滴灌到文明新风的落地生根,从榜样力量的示范引领到民生服务的暖心举措,鸭暖镇以思政工作为引领,不断凝聚发展共识、培育文明风尚,一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活幸福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陈虹)
编辑:汪书瑶
责编:魏红光
审核:徐 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