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镇:绘就宜居乡村新图景 激活和美乡村新活力
“如今的板桥,出门是干净整洁的柏油路,抬头是郁郁葱葱的绿化带,傍晚在村广场上跳跳舞,日子过得比城里还舒心!”深秋时节,漫步在板桥镇板桥村,村民王桂兰的感慨道出了人居环境整治带来的喜人变化。今年以来,该镇紧扣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以“环境美、乡风淳、生活甜”为目标,从“攻坚整治、长效建制、文明赋能”三点发力,推动人居环境由“一时美”向“持久美”,“外在美”向“内在美”转变,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画卷在田间地头徐徐展开。
聚焦“痛点难点”,攻坚整治扮靓乡村“颜值”
“以前村头沟边堆满秸秆,路边摊点占道经营,车辆乱停乱放,看着又乱又堵。现在经过集中整治,不仅环境清爽了,出行也顺畅多了。”说起村里的变化,板桥村村民李冬梅打开了话匣子。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顽疾”,该镇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村内主次干道、坑塘沟渠、居民点周边等重点区域,开展“拉网式”清理行动,靶向破解“三堆”杂物、地膜残留、摊点占道等突出问题。
结合秋收时节农忙特点,精准施策,通过村广播、微信群、入户宣传等方式,广泛普及“禁止玉米秸秆上房、靠墙”规定,引导农户规范堆放秸秆柴草和农机具;组织村“两委”干部、党员志愿者、公益性岗位人员组建整治队伍,对沿路沿线流动摊点、车辆乱停乱放问题进行集中劝导整治,同步推进杂草清除、垃圾清运等工作。今年以来,累计发动人员1000余人次,清理“三堆”60余处,整齐堆放秸秆柴草和农机具95处,清理各类垃圾400余吨,回收废旧地膜15余吨,整治占道经营摊点23个,乡村环境“颜值”得到显著提升。
健全“制度机制”,长效治理巩固整治成果
“环境整治不是一阵风,必须靠制度管长远。我们通过建立‘清洁日’、督查考核、典型激励等机制,让群众从‘要我整治’变成‘我要整治’。”该镇分管副镇长介绍。为防止环境问题“反弹回潮”,该镇着力构建常态化治理体系,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
推行“月末清洁日”制度,每月最后一个周五组织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志愿者开展集中清扫活动,形成“全员参与、上下联动”的治理格局;建立“日巡查、周督查、月通报”工作机制,镇经济发展和社会事务办公室定期深入各村督查检查,对发现的问题现场交办、限期整改,确保整治工作落地见效;创新“红黑榜”激励制度,通过村民代表评议、实地走访核验等方式,定期评选“美丽庭院”“清洁家庭”,对先进典型给予表扬,对环境脏乱差的家庭进行提醒督促,以“正向激励+反向约束”激发群众参与热情。截至目前,全镇已评选“美丽庭院”86户、“清洁家庭”123户,群众主动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显著提高。
深化“文明赋能”,乡风引领涵养乡村“气质”
“自从村里开展‘美丽庭院’创建,大家不仅比着收拾自家院子,还主动参与公共区域保洁,邻里之间互帮互助,乡风越来越文明了。”走进李冬梅的庭院,月季顺着篱笆蜿蜒绽放,窗台上的多肉植物绿意盎然,院内物品摆放整齐有序,处处透着生机与雅致。作为村里第一批“美丽庭院”示范户,李冬梅的家庭不仅成为村民学习的榜样,更带动左邻右舍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为推动环境整治与乡风文明深度融合,该镇以文明实践活动为载体,将人居环境整治纳入“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标准,通过开展“环保知识宣讲”等主题活动,发放“爱护环境、人人有责”倡议书800余份,引导群众树立“美化环境人人有责、美丽乡村携手创建”的理念;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建环境卫生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日监督、日清扫”活动,同步开展“送戏下乡”“广场舞大赛”等文化活动,让群众在参与中增强归属感和幸福感。如今,在板桥镇,“随手捡垃圾、主动搞清洁”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爱护环境、文明守礼”成为新风尚,乡村不仅“面子”靓,“里子”也更实。
下一步,该镇将持续深化人居环境整治成效,聚焦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绿化提升、乡风文明培育,进一步补短板、强弱项、提质效,推动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庭院美化有机结合,让乡村“颜值”更高、“气质”更优、“生活”更甜,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郭娟)
编辑:肖佳悦
责编:魏红光
审核:张朝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