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家营镇:设施农业结硕果 乡村振兴添动能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年来,倪家营镇抢抓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发展机遇,立足区位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大棚种植经济,聚集“三新一高”目标要求,本着“向荒滩资源要物理空间、向前沿科技要技术空间、向品质品牌要价值空间”的理念,全力构建特色鲜明、链条完备的现代化设施农业产业集群,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产业动能。
整合荒滩优势资源,在“物理空间”上求突破
该镇立足“农业优先型”发展定位,坚持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盘活周边荒滩优势资源,不断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大力支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让温室大棚变身为群众增收致富的“聚宝棚”,为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蓬勃生机。
“我们充分利用戈壁荒滩资源优势,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在规模化发展设施蔬菜产业‘物理空间’上求突破。2025年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新建高标准智能化日光温室13座,配套完善道路、电力、灌溉、农业物联网等基础设施。”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梁鑫说。至目前,倪家营镇新建高标准智能化日光温室24座,累计建成260座。
引用前沿高端科技,在“技术空间”上再升级
“我们今年新建的海容模块双面温室,并引进新型轻质棉被、水帘风机、智能控温、双层阳光板等新材料,弥补了传统温室种植空间小、保温性能差、温度控制难等不足。”黄家湾村党支部书记刘振华说。
该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在“技术空间”层面下功夫,改造升级传统建造模式,积极探索引进了以海容模块双面温室、大跨度双面温室、半下地式温室大棚、连栋双层智能温室等四种建造模式,有效降低了建设维修成本,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采光率和恒温保湿性。通过四种建造模式可实现优势互补,灵活选择作物种植,引进了自动喷淋、智能化控制、设施增温等技术,通过温室技术、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融合与应用,提升远程控制、水肥监测、氧浓度和湿度调节等“云”管理服务水平,实现了瓜果蔬菜的全季候供应,提高了农户的种植效益。
不断优化运营模式,在“品牌空间”上提效益
走进汪家墩村设施农业示范园区,一座座现代温室大棚排列整齐,在秋霞家庭农场冬瓜棚内,冬瓜个个硕大饱满、长势喜人,种植户安海正忙着摘瓜、装运,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这里引人注目的不仅是丰收的景象,还有科技感十足的“智慧农业”和农作物高附加值的“品牌效应”。
该镇持续深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在规模化种植、冬瓜深加工、订单式销售等方面持续发力,探索推广“育苗+冬瓜”双茬种植模式,加大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农校对接,通过新媒体平台拓展新的销售渠道,开启“认种农业”新模式,创新农产品营销手段,实现生产与销售无缝对接,用温室大棚的“金钥匙”打开百姓的“致富门”。
“我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成都、广州等市场建立销售渠道,与本地企业牵手,开发冬瓜茶、冬瓜干、冬瓜皮和冬瓜粉等系列品牌产品,并注册临润冬瓜商标,加快推进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力度,积极延伸产业链条,持续提升农业资源附加值品牌空间,进而提升市场话语权和品牌知名度。”秋霞家庭农场负责人安海这样说道。
紧握产业“金钥匙”,开启乡村振兴门。倪家营镇聚焦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坚持用“党建链”赋能产业链,以“党支部+村集体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放大示范带动效应,推动设施农业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让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增温赋能,使“大棚经济”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闫兴国 杨瑞笙)
编辑:史雪婷
责编:魏红光
审核:李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