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镇:集约化生产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近年来,沙河镇立足城郊区域资源优势,坚持“布局集聚化、产业融合化、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发展方向,积极探索农业产业集约化生产模式,不断激发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时下正是春耕备耕的大好时节,高标准农田里涌动着春耕热潮,机械轰鸣声接连不断,集中连片的田块,为机械化作业提供了条件。农机在田间来回穿梭,处处可见务农群众春耕作业的景象。
“以前这一片土地高低不平,灌溉也不方便,现在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变得规整且配套建设蓄水池、滴灌设施,实现了机械作业畅通无阻,我现在一人种30亩地都很轻松。”化音村村民张建兵感慨地说道。
据了解,该镇已累计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4.91万亩,占全镇耕地总面积的97.6%。建成不同规格的大型蓄水设施46座,实施水肥一体化管理面积达4.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92.5%。推行“全托管”“半托管”集约化种植管理模式,平均每年示范种植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大幅提升了土地的产出能力,有效实现了土地的规模化、机械化生产能力,为全镇农业发展筑牢了坚实根基,让土地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各村成立的14个村级发展公司,在持续推进村集体经济公司化运营改革的同时,通过整合资金资源、盘活闲置资产、开展运营管理,进一步深化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有效实现了农户节本、集体创收、产业增效的发展目标。全镇13个村村集体收入均在30万元以上,经济收入同比上年增长59.8%。
沙河镇始终把党建引领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第一引擎”,以土地流转为依托,探索实施“党组织+公司+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培植147家农业现代化种养殖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力促红枣、玉米制种、养殖及蔬菜特色种植等产业的集约化生产,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又一有力支撑。
“雨水”节气刚过,沙河镇现代农业示范园新合作百惠集团蔬菜特色农产品种植区,200亩莴笋嫩苗已在高性能日光温室内“安家落户”,一派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室内各种颜色分布排列的数据支柱图形,在棚内水肥、环境等智能化控制显示器上更新跳动,传感器网络正在收集蔬菜大棚的土壤湿度、空气温湿度、光照强度等环境信息……园区建成的农业智慧管理平台端,在蔬菜全生育时期实现了完全自动化的灌溉流程。蓝莓种植大棚内,一株株以盆栽形式种植的蓝莓树长势喜人,一幅田园“莓”景映入眼帘。这是在3月初就能上市的反季节栽培品种,比南方产地正常品种提早了1个多月。这是该园区引入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推动设施蔬菜温室结构从传统日光温室向大跨度连体拱棚、双面保温拱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特色日光温室产业,促使经济效益稳步提升交出的成绩单。
走进兴科荒漠设施农业示范基地蔬菜育苗“大棚”车间内,一股温热的气息扑面而来,一排排育苗盘整齐摆放,主要品种有甘蓝、娃娃菜、辣椒等,预计三月中旬进行定植销售。占地面积1500方米的高标准钢架温室育苗车间,全面应用集成物联网传感器、自动化控制以及数据分析等技术,在对蔬菜作物灌溉的精准管理方面发挥了强大的示范带动作用。该基地通过发展种苗“订单培育”产业,实现了“不愁销、见效快、增收稳”的产业发展新路子。
从高标准农田的“仓廪实”,到日光温室的“产业兴”,再到育苗产业的“根基稳”,集约化生产模式已深度融入该镇乡村发展的各个环节,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释放出巨大的发展潜力,这不仅是农业生产方式的革新,更是乡村迈向繁荣的生动实践。展望未来,沙河镇将继续紧握集约化生产这把“金钥匙”,在特色产业培育、产业结构调整、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面持续用力,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与质量,在乡村振兴的伟大蓝图上奋力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廖梓茵)
编 辑:岩 蕙
责 编:魏红光
审 核:贾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