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小康社会”被作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任务逐步提出并不断丰富完善,历经小康之家、总体小康、全面小康等递进式目标提出和践行过程,最终成为我们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阶段性政治纲领和宏伟目标。从“小康之家”的提出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前后历时40多年,建设“小康社会”成为贯穿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的主旋律。
改革开放之初,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认识到我们党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目标存在的问题,无法到20世纪末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邓小平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实际出发,开始用“小康”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目标。1979年年底,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1982年党的十二大把“小康之家”上升为我国经济建设目标,提出到20世纪末“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1984年,邓小平在同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谈话中讲到:“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800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1987年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设计提出了中国现代化“三步走”发展战略部署。1997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我们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和“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第一次提出了“总体小康”和“全面建设小康”的概念,并且明确我国开始进入由总体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迈进的阶段。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进一步用六个“更加”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2007年党的十七大在提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目标的同时,又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再次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要“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首次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7年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赋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心和信心。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标志着“小康社会”这一承载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重要的阶段性目标任务,自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至2020年“全面建成实现”。
(临泽县档案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