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政动态 走进临泽 政府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政民互动 临泽招商

小康一词的由来

发表日期: 2023-05-04 11:25 编辑录入:临泽县档案局编辑 来源:
 : 

“小康”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被译为“人民实在太劳苦,但求可以稍安康”。清初姚际恒在其《诗经通论》中曰:“‘汔可小康’,亦安于时运而不敢过望之辞。曰‘可’者,又见唯此时可为,他日恐将不及也,亦危之之词”,为理解“小康”最初含义提供了很好的注解。

《礼记·运礼》记载,孔子在讲述“大同”之后,对“小康”进行了较系统的阐述,在他看来禹、汤、文、武、成王、周公之时的社会可以称作“小康”,“小康”虽不及“大同”,但也是一种比较好的社会风貌。东汉郑玄注,“康,安也。大道之人以礼于忠信为薄言小安,失之则贼乱将作矣。”意为这种社会虽政教修明,但不时仍有战乱,不及“大同”社会,故需要以礼来约束。

近代,康有为曾根据《春秋公羊传》的“三世说”,提出社会历史进化是沿着“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 的轨道进行的,其中用“小康”比作“升平世”,即为整个社会历史进化的中间阶段。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对“小康”的美好定义和向往从来没有停止过,并不断演化发展为优秀的传统文化深深地根植于人们心中,这为后来我们党用“小康社会”定位命名我国现代化建设阶段性目标奠定了基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