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政动态 走进临泽 政府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政民互动 临泽招商
政务公开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策 > 政府文件 > 按主题分类 > 科技、教育

关于印发临泽县“十四五”教育事业 发展规划的通知

索引号
620723023/2022-00059
发文字号
临政办发〔2022〕22号
关键词
发布机构
临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责任部门
生成日期
2022-04-11
是否有效

临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临泽县“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县政府有关部门,县属及省市驻临有关单位:

《临泽县“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临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3月29日



临泽县“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依据省、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临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临泽教育现代化2035行动纲要》,制定本规划。

第一部分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全县教育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为统揽,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各项决策部署,以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促进公平为导向,以提升质量为核心,协调推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教育普及程度整体提高,全县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9.9%、99.9%、96%。教育发展水平大幅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高中阶段教育特色多样化发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取得新成效,先后建成首批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被确定为全国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专项培训基地。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出台了一批标志性改革方案,推动教育改革从“多点突破”转向“系统推进”。教育保障能力不断加强,教育投入稳中有升。教育脱贫攻坚成效显著,控辍保学实现动态清零,“义务教育有保障”目标全面实现。总体来看,“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全县教育事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表1 “十三五”时期临泽教育事业发展指标完成情况(单位%)

指标

2015年

2020年规划目标

2020年实际指标

属性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93.82

99.85

99.9↑

约束性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99.53

99.8

99.9↑

约束性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92.89

95

96↑

约束性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9.89

10

   10.06↑

约束性

二、发展环境

当前,我们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两个大局之中,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才、科技成为国际竞争焦点。

(一)教育政策新环境带来新机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举措,密集出台教育改革发展新政策,对教育工作做出战略部署和总体设计。县委县政府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安排部署,坚持把教育当作最大的民生,始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相继出台《临泽县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关于大力促进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等支持政策,为教育事业发展注新力、添活力、强动力,临泽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二)战略发展新要求带来新任务。为适应发展新形势,响应时代新要求,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一带一路”建设、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提出“十四五”期间聚焦“一核四廊多点”空间布局,建设“一城五县”目标,在共同富裕中先行先试,以“六化”促城乡一体化,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新样板”,建设县域经济发展示范县,到“十四五”末建成GDP百亿县奋斗目标。全县已步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的新阶段,这既为教育发展搭建了良好平台,也对教育服务、引领、支撑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必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以教育现代化构筑区域竞争人才优势,为实现“一核四廊多点”空间布局和“一城五县”建设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三)人民群众新期盼带来新挑战。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期盼正在逐步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向高质量、多元化、个性化转变,突出表现在对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优质特色学校、学生课后服务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强烈,对师德师风、招考改革、学生减负、校园安全等领域高度关注。对此,我们必须紧扣质量、公平主题,深化办学模式、教育评价、队伍建设等方面体制机制改革,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迎接挑战,打好解决短板问题、突破关键环节的攻坚战。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速,全县教育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新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具体表现为:一是优质均衡发展还有短板弱项。全县义务教育城乡之间、校际之间还不够优质均衡,城乡学校布局结构还不够优化,城区优质教育资源还较紧张。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家庭教育发展还不够平衡不够充分。二是教师队伍建设还有短板。“十四五”期间有200多名教师退休,教师队伍结构性短缺、年龄断档,青黄不接现象日益凸显,校园领导班子年龄、性别结构失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三是部分家长对优质教育的理解、预期存在误区,盲目追崇择校、择班、择师,不平衡的心态对学校造成了干扰和困扰。我们必须精准用力,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推进特色发展等措施,进一步扩充优质资源;必须科学用力,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突出保障身心健康,突出培养关键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须持续用力,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常抓不懈,引导预期,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工作重要论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和党的教育方针,以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高质量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为主题,以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为主线,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三引四好五化”(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以先进理念引领、以教育信息化引领,全力实施“好项目”、培养“好老师”、创建“好校园”、培育“好家风”,实现教育配备标准化、教师队伍专业化、教育手段智能化、教育治理现代化、教育发展人本化)总体思路不动摇,深化改革创新,努力创建“双最双高”(最安全、最阳光,高质量、高成长性)校园,不断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内涵品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发展原则

(一)坚持服务导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现代化建设厚植人才优势。以人民为中心,着力推动解决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高质量、多样化教育需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全面提升教育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坚持质量为重。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健全完善改革评价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推动各级各类教育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

(三)坚持公平发展。把提升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作为重要任务。强化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职责,扩大教育资源供给,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缩小城乡、校际发展差距,确保教育公平、机会均等和评价公正。

(四)坚持改革创新。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全面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化办学模式、育人方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激发教育发展活力。深化交流合作,加快构建教育开放新格局。

(五)坚持依法治教。把法治作为教育治理的基本方式。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校,建立健全现代学校制度,推动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学校依法办学、教师依法执教、社会各界依法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和监督体系,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十四五”全县教育事业发展目标

至2025年,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育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得以落实。资源配置更加均衡、师资结构更加合理、教育管理更加科学、教育体制更具活力、教育环境更加和谐、教育质量更加优越,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协调发展,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互融合,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良性互动,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构建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的终身学习体系,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幼有所育、学有所教”惠及更多人民群众。

——教育配备标准化。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布局合理,校园资源配置科学,校舍安全。中小学设施设备满足教学需求,寄宿制学校住宿和就餐条件达到标准化要求。

——师资队伍专业化。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师生比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学历达标率达100%。各级各类校(园)长、教师达到相应教师专业发展标准要求。

——教育手段智能化。全省智慧教育示范区深入推进,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目标,推动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

——教育治理现代化。深化教育“放管服”改革,落实学校办学主体地位,增强学校发展动力,提升办学支撑保障能力,充分激发广大校长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师生才智充分涌流、学校活力竞相迸发的良好局面。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各级党委和政府科学履行职责水平明显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更加完善,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更加健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更加多元,社会选人用人方式更加科学。民主治教、治校和依法治教、治校全面落实,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规模校园全部建成高一级文明校园。

——教育发展人本化。各级各类学校安全保障体系完备、控辍保学机制健全、正风肃纪制度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学生人格健全、心理健康,尊重他人、悦纳自我,具有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符合其年龄阶段发展的正确道德观念。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参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达98%以上。

表 2   临泽县“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资源开发主要预期指标(单位%)

指标

2020年

2025年

属性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99.9

>99.9

约束性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99.9

>99.9

约束性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96

97

约束性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53.7

55

约束性

学前教育教师接受专业教育比例

65

75

预期性

义务教育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比例

80

85

预期性

新增劳动力中受过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比例

75

>80

预期性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0.06

10.2

约束性

四、2035年教育现代化远景目标

至2035年,全县各级各类教育更加普及、更加均衡、更加优质、更具特色,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统筹城乡学前教育资源配置,构建更加普惠、优质、安全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学前教育实现优质普惠;深化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城区学校扩容提质,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富有特色,义务教育实现优质均衡;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高考综合改革成效显著,高中阶段教育实现特色优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供给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度匹配,职业教育实现提质培优;全民终身学习体系进一步完善,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教育主要发展指标全省领先,率先高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县,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

第三部分  重点工作任务

一、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教育现代化

(一)突出政治引领。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始终把抓好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切实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职责,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各方面,确保教育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发展。坚持党管人才,加强校园长队伍管理人才、骨干名师人才、高级职称人才建设,充分发挥人才领军作用,严格落实专业人才政治和品德考察制度。

(二)强化思想引领。严格落实理论学习中心组、“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双推双学”、教职工政治例会等学习制度,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建立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学习机制,引导广大教师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奋进的智慧和力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三)提升组织引领。推进党支部建设标准化晋档升级,以党建带团建队建。实施好基层党建“书记项目”,深化以“责任岗、示范岗、先锋岗”三岗联创机制为核心的“红烛先锋”党建品牌内涵,促进党建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立“红烛先锋”和非党员教师结对帮带机制,打造培训学习、师德建设、教研教学、评优晋级成长“共同体”。

(四)加强作风引领。全面从严治党,针对性开展案例警示教育,严肃执纪监督问责,引导广大教职工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广泛开展民法典学习、普及和运用,不断增强广大教职工法治意识。

二、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质量观,以先进理念引领教育现代化

(一)树立“有教无类”理念。树立“全纳”和“面向人人的教育”思想,更加自觉地推进教育公平,特别是对家庭贫困学生、学习有困难的孩子、残疾儿童、留守儿童等给予特别的关注,努力让每个孩子共享教育公平。

(二)树立“素质教育”理念。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主动变革课堂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让教育教学与学生思想、生活、学习实际相结合,与学生的动手操作和直接体验相结合,与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三)树立“因材施教”理念。根据学生的天资禀赋、个性特征、兴趣爱好、职业取向,鼓励学校在严格执行国家基本标准的基础上,根据自身传统、办学资源和生源特点,积极创新,打造办学特色。鼓励教师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特点,分类指导,提供差异化的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

三、构建教育信息化共享融通新体系,以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

(一)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持续优化临泽教育专网支撑服务体系,推进校校间网络高速稳定、互联互通和有线无线双网全覆盖,全面优化校园网络环境,提升网络安全防护水平。持续更新升级“班班通”教学终端,全面推行智慧课堂、智慧就餐、智慧宿管、智慧晨检等现代治理项目试点,推动创客教室、VR教室、数字化专用教室建设。

(二)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深入推进全省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积极探索智慧课堂教学应用,构建基于智慧课堂的教与学新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精心遴选名师骨干,依托教育专网和网络学习空间全面推行“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在中小学的常态化按需应用,建立健全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有效弥补城乡校际差距,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强本地生成性资源库建设,到2023年,建成覆盖义务教育各学科的优质数字化资源库。

四、不断优化教育布局和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好项目”支撑教育现代化。

(一)实施城区扩容标准化和提升项目。建成实验幼儿园西关幼儿园滨河小学2号教学楼及教学辅助用房、西关小学(城关二小)、实验学校、临泽一中综合楼、职教中心职业技能实训楼等,改造城区幼儿园基础设施、职教中心运动场和活动场地、临泽二中等3所学校消防设施,配备职教中心职业技能实训设备。

(二)实施乡村‘两类学校’提标升级项目。新建屯泉小学、西街小学教学及辅助用房,改造提升新华镇中心小学等24所学校食堂、2-3所寄宿制中心小学楼板楼、剩余村教学点卫生厕所。规划新建乡村学校教学及辅助用房和教师周转宿舍,满足村教学点日托式管理师生学习和生活需求。改造乡村学校供排水老旧管网。

(三)实施智慧教育项目。建设3所初中标准化考场及7所寄宿制中心校视频监控系统、中小学云计算机教室和教师云办公系统,升级镇中心校班班通设备,更新以“智慧黑板”为代表的教室终端设备,新建云计算机教室、常态互动录播教室、人工智能创客教室、智慧教室等。

(四)实施卫生健康能力提升项目。安装低温感应测温仪、红外线无感人体测温仪等,配备防近视护眼日光灯,坐姿矫正仪等。

(五)实施美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购置配备美育训练和比赛设施设备,学校师生乐团器材齐备达标。

(六)实施校外实践基地建设项目。建成临泽县中小学生科普基地、军训基地、红军学校。

五、深化“四有”好老师队伍建设,培养“好老师”支撑教育现代化

(一)加强校园长队伍建设。调优配强校园长队伍和后备接续力量。举办读书班、校园长管理论坛或领导力质询、校园治理叙事演讲等,适时选派参加国培、校长研修班等高层次培训,不断提升校园长把握正确办学方向的能力,组织、领导与治理学校的能力,高质量育人综合改进的能力。加强党组织后备书记库和名师骨干后备人才管理,加大年轻干部、女干部挂职锻炼力度。

(二)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素质。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广大教师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争做“四有”好老师。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聘、推优评先、表彰奖励的先决条件,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全面落实教师各项待遇,完善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分配办法和内部分配办法,建立教师荣誉制度、荣退制度,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进一步增强广大教师获得感、幸福感。

(三)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以县为主”教师统筹管理体制和“以校为主”聘用机制,完善学校非科级干部竞聘上岗机制,实行全县统一计分办法和校园加分项、否决项相结合的职称岗位晋升竞聘办法,探索所有工作岗位先申报后聘用的岗位聘用机制,探索工作岗位校聘落聘人员跨校竞聘交流或待岗处置办法。探索建立中小学教师教学述评制度。严格落实职称晋升“凡晋必下”和晋级晋岗“教学工作量必须达标”制度、高级教师聘后管理制度和教学工作量、表彰奖励、培养帮扶、科研成果“四备案”制度。深化“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激发工作活力。

六、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创建“好校园”支撑教育现代化

(一)着力创建“最安全”校园。全面贯彻落实《甘肃省中小学校安全条例》,认真组织实施《临泽县学校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责任体系和“食品卫生、传染病防控、拥挤踩踏、校园欺凌、防火消防、交通安全”等重点领域源头防范措施,不断健全完善“一岗双责”网格化清单化公示化管理制度机制,科学精准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坚持“每天一分钟、周末五分钟”安全知识宣传教育,根据季节防范重点,针对性开展安全知识宣传教育。用足用好视频监控和硬盘存储、大数据分析的倒查倒逼机制,发挥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家长代表、督学监督力量,强化校园安全管理。

(二)着力创建“最阳光”校园。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摆正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位置,开展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建设,让有信仰的人讲思政课、让专业思政课教师讲思政课、邀请党政领导进校园讲思政课,上好《道德与法治》国家课程、让所有课程都有思政味,着力打造铸魂育人的思政“金课”,引导青少年立志听党话、跟党走。创新举措深入推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金种子”工程、困难师生救助关怀、心理健康疏导、阳光少年评选表彰等阳光教育系列支持计划,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心理健康、禁毒、法治、反邪教宣传教育。实施未成年人爱国主义教育强基铸魂工程。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着力创建“高质量”校园。一是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全面提高幼儿园保育教育水平,促进幼儿园安全优质发展。深入推进全国“安吉游戏”推广计划试验区工作,探索以儿童发展为本的保育教育实践,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完善城区幼儿园“一园两区”分区管理运行模式,探索村幼儿混龄编班保教模式改革。二是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贯彻落实《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深化义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义务教育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对照《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甘肃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扬优势、补短板,率先在全市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优质均衡县评估认定。借助公交一体化带动村教学点优化整合,集中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提升乡村教育质量,赋能乡村振兴。三是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全面贯彻落实《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深化改革、以评促建,不断提升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实施优质普通高中再提升计划和全市普通高中“1234”质量提升计划,确保高考质量稳定提升。全面贯彻落实《甘肃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等4个配套文件精神,做好选课走班、综合素质评价、新课程实施、学生生涯规划指导,深化新高考综合改革,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四是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全面落实打造“技能甘肃”工作任务,着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强化措施主攻技能大赛和对口升学考试,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围绕“一城五县”建设,积极对接现代种子、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凹凸棒石、通用航空、风光电新能源、文旅康养六大产业功能区,建立校外生产性实习基地,探索工学交替教学模式,企业入驻学校、学校入驻园区,着力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依托临泽县人民政府与崖州湾科技管理局、三亚国际种业科创中心《区域合作协议》,积极对接探索在海南建立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推进社区全民终身学习,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五是支持民办教育规范发展。全面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努力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广泛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加强对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管和服务,推动民办教育培训机构依法依规办学。

(四)着力创建“高成长性”校园。一是加强和改进体育。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中学全部成立3(篮球、排球、足球)+X(田径项目和武术、游泳、跳绳、毽球、乒乓球等)体育社团,小学全部成立2(足球、篮球)+X(田径项目和武术、游泳、轮滑、跳绳、毽球、乒乓球等)体育社团,班班打造跳绳队等“一班一品”,勤练常赛。健全完善青少年近视防控机制,落实好近视防控措施,确保青少年近视率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二是加强和改进美育。把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规模中小学全部成立师生器乐团、合唱团,班班成立合唱队,规模幼儿园全部成立舞蹈队或美工团,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三是补齐劳动教育短板。制定中小学劳动教育清单,明确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求,推进家务劳动常态化、校园劳动课程化、生产劳动情景化,让学生感悟劳动真伟大,真切感受劳动的艰辛、劳动成果的不易,激发学习的内生动力。提出培养学生勤俭节约良好美德的明确要求,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四是深化创客教育。紧紧围绕“兴趣特长、动手实践、创意创新”核心品质,广泛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建立馆校(园)结合机制,用好科技馆资源,开设科普课程,注重体验式学习。五是深化阅读教学。将阅读教学渗透到全学科课堂教学,引导师生多读书、读好书。全面推行“领读者”“久久论坛”等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师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积淀师生人文素养。

七、提升家校育人合力,全力培育“好家风”支撑教育现代化

(一)不断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全面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引导家长牢固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切实履行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加快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进一步完善家庭教育工作保障措施。广泛开展“培育好家风、传承好家训”宣传教育活动,持之以恒开展家风好、家教严“好家长、好家教”评选活动,引导广大家长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注重自身修养,提升家教水平,形成育合力。

(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学校家长委员会和膳食委员会制度,办好家长学校,大力推进社区(村)家庭教育,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沟通和互动,推进家校共育。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营造健康安全的育人环境。用足用好“三馆两中心”、美丽乡村等开展研学活动,推进公共资源共享,推动形成学校组织、家长参与、社会支持的协同育人工作格局。

八、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一)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全面落实新时代教育督导职责,健全完善“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督导体系,推动教育督导“带电长牙”。建立健全常态化督导制度,加强对中小学“双减”“五项管理”落实情况的督导,加强对学校依法治校治教治学的督导,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规范办学行为的督导。探索建立教育评估监测制度和指标体系,重点监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健康状况、学科学习质量等情况。优化教育督导方法,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开展督导评估监测。加强教育督导工作统筹管理,控制督导频次,减轻基层负担。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第三方评估监测机构和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

(二)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严格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破除“五唯”顽瘴痼疾,实现对学校的评价由“唯升学”转变为立德树人的成效、对教师的评价由“唯教学成绩”转变为师德师风和工作业绩、对学生的评价由“唯分数”转变为“五育并举”。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

(三)全面落实与西北师范大学合作事项。全面落实《西北师范大学与临泽县人民政府合作共建张掖市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临泽实验区战略合作协议》,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与西北师范大学合作促进全县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全力实施高素质人才引进、教师顶岗实习基地建设、美育质量提升、“互联网+教育”、寒暑假社会实践、学前教育师资培训、心理健康疏导干预等专项行动,建立紧缺学科教师化解和薄弱学科教师培训长效机制。积极探索校地合作办学新模式,借助西北师大、西北师大附中雄厚的教育资源和成熟的办学经验,办好“西北师大临泽附中”“西北师范大学附中临泽网校”,促进普通高中办学水平持续提升,引领全县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高质量发展。

(四)全面落实“双减”政策要求。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方式,打造高效课堂,提升学习效率。严格落实作业总量、时长要求和作业校内公示制度。以活动性、实践性、趣味性为出发点,“一校一案”深入探索课后服务有效组织形式,实现从“课业辅导”到“能力培养”转变提升。用足用好乡村少年宫、“三馆两中心”等资源拓宽课后服务领域,积极探索为有需求的学生提供寒暑假托管服务的有效途径。实行校外培训机构“黑、白名单”制,加强督导监管和执法检查。支持学校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制。严格落实“五项管理”要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九、健全完善保障机制,推动规划目标落地见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和党政领导联系学校制度,协调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教育现代化。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把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深入推进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

(二)确保经费投入。依法加大政府投入,严格按“一个不低于两个只增不减”的要求安排教育经费,确保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确保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完善教育经费使用的绩效考评和审计制度,加强经费使用的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切实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不断健全完善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

(三)做好组织实施。细化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分工,制定改革发展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时间表、路线图。建立规划实施情况定期报告制度,开展年度监测,中期及终期评估,确保规划顺利实施。鼓励社会各界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

(四)注重宣传引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手机客户端等媒介,大力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成就,及时宣传教育系统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求学观、成才观,形成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和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