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泽县肉牛产业三年发展规划
(2023-2025)政策解读
一、规划背景
临泽县肉牛产业坚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思路,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生产绿色肉牛产品为核心,发展规模化肉牛养殖为重点,优化产业结构,培育优势产品,强化基础设施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着力推进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肉牛产业综合生产能力、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农民收入显著提高。但还存在产业链条薄弱,生产效益不高,发展活力不足,综合实力不强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县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现阶段亟需接续出台肉牛产业发展规划,通过抓基地育牛源、抓龙头促带动、抓链条提效益、抓改良创品牌、抓集群促振兴,做大肉牛总量,做强肉牛产业,培育独具特色的绿色、生态肉牛产业增长极,提高肉牛产业核心竞争力,将我县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肉牛养殖强县。
二、起草经过
为着力推动我县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提升肉牛产业综合生产能力、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养殖经济效益。经讨论研究,我局起草了《临泽县肉牛产业三年发展规划(2023-2025)》(征求意见稿),并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建议,进行了修改完善,形成了肉牛产业发展规划。
三、制定依据
1.《农业部关于促进草食畜牧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农牧发〔2015〕7号);
2.《甘肃省“十四五”畜牧业发展规划》;
3.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以养殖业为牵引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方案的通知》(甘政办发〔2022〕129号);
4.《临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临政发〔2021〕15号。
四、主要内容
《规划》包括规划背景、发展现状、发展优势、发展短板、目标任务、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7个方面31项,具体内容如下:
一是围绕“一园三带”规划布局,采取家庭养殖与规模养殖并驾齐驱、“小群体、大规模、跨区域”标准化养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三联模式”。鼓励农户从外地引进基础母牛,年发展10头以上母牛养殖农户200户,实现量的扩张,确保基础母牛基数稳步增长。
二是健全完善镇村两级母牛冻配改良点建设,每年新建人工授精点3个,改造升级人工授精点5个,年均引进优良肉牛冻精10万支以上,授配母牛达到7.5万头以上,肉牛良种化程度达100%。
三是引进培育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投资建设牛产品精深加工项目,积极开展分割冷鲜包装加工,盯准方便、快捷、营养、健康这一市场特点和发展趋势,拓展产品结构,研发生产优质、绿色、有机、高端系列产品,促进优质资源就地精深加工转化增值,通过快递网络实现网上销售,提升产品效益。
四是依托粮改饲、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基地建设等项目,大力发展优质人工牧草和饲用玉米种植,争取每年种植饲用玉米6万亩以上,优质苜蓿1.4万亩以上。
五是坚持“肉牛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生产要求,健全完善肉牛养殖标准和规范,不断提高产出水平。强化饲料兽药添加剂等投入品监管,严格执行准入制度,消除源头隐患。健全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落实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
六是巩固提升电子商务交易中心,新建肉牛产品批发和肉牛交易市场,规划建设信息化智慧肉牛交易中心,实现肉牛产业产销升级。建立具有专业性、时效性、准确性的市场信息平台和系统,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运作”,提高肉牛产业市场化水平。引导龙头企业、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养殖大户等主体领办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推广“政府+企业+银行+保险+农户”的“五位一体”合作模式,构建“种、养、加、销”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产销服务有效对接。
七是加大对老旧肉牛养殖场区环保设施改造升级,对新建养殖场区严格把关,不符合卫生防护要求的一律不予审批。加大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建设力度,配套完善污染处理设施,推广应用种养一体(秸秆+粪肥)的生态循环模式,实现粪污无害化处理循环利用。
八是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引才与引智相结合、培养科技人才与管理人才相结合的原则,重点抓好县、镇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每年完成培训技术骨干500人次。坚持一户一个科学养牛明白人、一社一个科学养牛带头人、一村一个科技服务组织的培训目标,力争使每个养牛户掌握1-2项肉牛养殖实用技术,提高农牧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增强适应市场、参与产业化经营的能力。
九是建立健全监督、检疫机制,确保从养殖到屠宰环节的免疫、消毒、隔离、检疫、检测等防控措施监管到位。完善畜禽无害化处理基础设施,实现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统一、规范、到位。
十是积极把新理念、新措施和新技术应用到肉牛产业发展中,增强牛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加速肉牛产业从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加强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队伍建设,改善畜牧技术推广条件,充分利用校企联合培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创建等平台,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