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泽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85所,办学格局是:城区设普通高中和职业中专各1所,初级中学、完全小学、独立幼儿园各3所;农村设镇中心小学8所(寄宿制7所,走读制1所,其中附设幼儿园3所)、村“3+2”幼小一体教学点66个。现有中小幼学生17702人,教职工1715人,其中专任教师1653人。
近年来,临泽县始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统筹规划部署,持续加大投入,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着力打造“双最双高”(最安全、最阳光,高质量、高成长性)校园,努力推动教育事业更加公平更高质量,全县教育事业呈现出优质均衡发展的良好态势。
——“红烛先锋”党建品牌被确定为全市教育系统“书记项目”。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常抓不懈。按照“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要求,深入推进“责任岗、示范岗、先锋岗”三岗联创机制,深化“党员人人都是党建主人、每个岗位都是党建阵地、各项工作都有党员身影”的“红烛先锋”党建品牌,促进党建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3项课题立项省教育工委2020年中小学党建工作研究重点课题(全省30项,全市4项)。
——村村都有公办幼儿园,城区幼儿均在公办的省级示范性幼儿园入园。全县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99.9%。村村都有公办幼儿园(其中省一类幼儿园7所、市级标准幼儿园58所),城区幼儿园全部建成省级示范性幼儿园。不断健全完善“3+2”(幼儿园3年+小学1、2年级)幼小一体新五年制办学模式,保障低幼儿童就近入学入园。办学模式先后写入《甘肃省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甘肃省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实施意见》。
——全省首批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全县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9.9%,全县中小学56人以上“大班额”全部消除。义务教育14所规模校园全部达到《甘肃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和《教育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乡村“两类学校”深入推进“温馨校园”建设,乡镇中心校全部实现“十个全覆盖”(智慧黑板或一体机教学全覆盖、升降式课桌椅全覆盖、电采暖全覆盖、太阳能路灯全覆盖、24小时开水全覆盖、洗澡淋浴全覆盖、水冲式厕所全覆盖、睡前“小喇叭听故事”全覆盖、教师周转宿舍楼全覆盖、“明厨亮灶”等重点部位视频监控和一键式报警全覆盖),村教学点全部实现清洁能源取暖和卫生厕所全覆盖。
—— 高考质量连年攀升。先后出台并全力实施《促进临泽一中质量振兴三年行动计划》《促进临泽一中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高考一本、二本上线率和名校录取突破重要关口攀新高。2017年首次敲开清华门;2018年,一本、二本(不含原三本)上线率首次突破30%和60%关口、985/211院校录取首次突破百人大关(39名考生达600分以上,985院校录取48人);2019年一本、二本(含原三本)上线率分别为45.8%、97.9%,全县714名文理考生,实现“一清华三北大”,占清北在甘招生计划(含医学部)的5.9%(无贫困专项);2020年一本上线率为69.71%,比上年提高23.9个百分点,二本上线率97.52%,和上年持平。夺得全市理科第一、二名,实现应届生考取清北新突破,110名学生被“双一流”大学录取。
—— 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职普招生比保持在4.2∶5.8,全县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6%。年均50多名学生对口升学被本科院校录取,全省中职生技能大赛获奖率每年达95%以上。紧紧围绕全县“农业大县、工业强县、旅游名县”建设目标整合优化专业设置,打造服务“三县”建设的“拳头”专业,农业机械使用与维修、种子生产与经营、电子商务被确定为市级骨干专业,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被遴选为“甘肃省职业教育骨干专业”(全省中职25个)。深入推进“1+X”证书试点,业财一体信息化应用、建筑工程识图、幼儿照护、网店运营推广4个职业技能证书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第三批“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建成第一批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全省8个),年均开展各类社区教育讲座和创业创新教育等社会劳动力培训2500多人次。
——“西北地区唯一的全国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专项培训基地。“校校用平台、班班用资源、人人用空间”成为常态,先后被教育部表彰为第一批全国教育信息化优秀试点单位、“2018年度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区域(全省唯一)。整合资金700多万元建成教育专网和校园智慧就餐、智慧宿管、智慧晨检等现代治理试点项目,学校现代治理能力有效提升。全面推行“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利用县域名校名师资源打造“优质学校带动薄弱学校、骨干教师带动其他教师”的教师成长和教学质量共同体,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入选教育部2019年度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全国20个,全省唯一)、全国在线教育应用创新区域(全省4个)。
——全国首批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建立督学责任区,坚持“谁的生源地谁督学”“带着问题溯及生源”,构建“形散神不散”的十二年一贯生源利益链,打造学生成长共同体、教师发展共同体、学校责任共同体,走出了一条县域内城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特色之路。城乡一体发展和现代治理督导方式被《人民日报》公示评赞。
——安全节能环保取暖模式受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专家称赞。寄宿制中小学全部实现水暖改电暖,智能控制,恒温供暖,周末、节假日关闭,学习、生活分时分区供暖,节省了学校取暖费用,消除了冬天怕水暖管道冻裂和环境污染的担忧。村教学点全部采用数控小锅炉(燃烧清洁能源)+水暖挂片或量子供热机组+水暖风机供暖模式,绿色环保,消除了火炉取暖师生煤烟中毒的安全隐患。智能、绿色的取暖模式受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专家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