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政动态 走进临泽 政府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政民互动 临泽招商
政务公开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纲要 > 历史规划

临泽县“十三五”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索引号
620723042/2022-00252
发文字号
关键词
发布机构
临泽县农业农村局
公开形式
责任部门
生成日期
2022-09-05
是否有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实现“千村美丽、万村整洁”和“生产专业化、环境田园化、管理社区化、农民知识化”的总体目标,现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时期主要成效

2013年以来,我县立足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按照“统筹发展、分类指导,政府助推、农民主体,示范带动、全面推进”的原则,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已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11个

(一)健全工作机制,强化组织领导。及时成立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规划建设、资金整合、产业发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土地整治、公共事业发展、基层组织建设、乡风文明建设等8个指导组,对各试点村工作进行指导。领导小组根据工作需要,适时召集联席会议,研究解决试点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力地推动了试点工作利进行。在广泛调查研究、多方征求意见、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立足全县发展现状和具体实际,制定《临泽县2013-2015年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为全县美丽乡村整体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加大资金保障,加快项目进度。全县11个省级示范村下达计划项目总投资12448.5万元(财政奖补资金2700万元,整合部门资金9123万元,村级筹集资金625.5万元)。按照资金配套要求,省上已安排财政奖补资金1600万元,县财政已列支专项资金1100万元用于11个示范村建设。在使用好财政奖补资金的前提下,举全县之力整合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村容村貌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土地整理、乡村道路建设、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等项目,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有效推进了示范村建设。制订了《临泽县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泽县美丽乡村建设试点财政奖补资金管理办法》、《临泽县美丽乡村建设标准》、《临泽县美丽乡村建设考核评价办法》等,确保了资金合理使用和项目高效运转。 

(三)改善村容村貌,夯实基础设施。坚持把垃圾收集处理、污水治理作为农村环境整治的最基本要求,因村制宜地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已架设太阳能路灯652盏,建成垃圾填埋场30个,配套垃圾压缩清运车7辆,手推式垃圾车338辆,配备移动式垃圾斗158个,建成垃圾池105个,配套垃圾箱733个。积极开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目前,全县完成村社道路硬化31.16公里,衬砌渠道64.48公里,修建文化体育广场8700平米,新建村务活动中心1个,老年活动中心3个,安装体育健身器材66件,架设人饮管道14公里,铺设排污管道16.47公里,修建青贮氨化窖250个,新建防洪堤坝3公里,栽植各类绿化苗木7.66万棵,架设变压器1台,整理土地747亩。新建高标准肉牛养殖小区2个,建设钢架拱棚586座,连体日光温室20座。

(四)提升农民素质,促进乡风文明。坚持把以人为本,促进农民全面发展贯穿美丽乡村建设全过程,从教育引导入手,认真组织实施“乡风文明”建设综合素质提升工程、公民道德教育实践工程、先进文化育人工程、精神文明创建工程,广泛组织开展卫生示范村社和卫生示范户创评、“晒被子、净灶台”、“除陋习、树新风”等活动。通过采取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健全环境卫生管理机制、坚持月末周五环境卫生整治检查等措施,促使群众自觉革除行为陋习,培树文明新风,养成了爱护环境、共建美好家园的良好行为风尚。

二、“十三五”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期间总体看,我县美丽乡村试点建设工作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也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发展规划有待完善。美丽乡村建设村庄规划要与当地生态、文化、产业相结合。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处于起步阶段,有的村还没拿出规划,有的村规划编制形式较单一,在挖掘村庄自然、历史人文和产业元素方面不到位,没有突出鲜明特色的村庄文化。二是建设标准有待提高。大部分村庄建设工作主要停留在拆旧拆破层面,建设工作的内涵还不深入,许多村庄“有新房无新村”现象还比较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大多没有同步建设、及时配套,特别是绿化、美化、亮化、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推进不到位,大多数镇村无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还存在垃圾处理二次污染现象。三是建设资金有待加大。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除上面补助外,主要靠县级财政投入,镇村投入资金较少。目前财政下拨的美丽乡村建设资金,仅能解决农村的自来水建设、主干道硬化等需求,排污治污、风貌改造、村道绿化以及各类宣传培训等缺乏资金支持。四是群众文明素质有待提高。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基础设施硬件建设,轻乡风文明软实力建设的现象,不信科学信风水、不卫生、生活陋习等情况普遍存在,在村庄整治改建中,有的群众在涉及自家附属建筑拆除、改水改圈改厕、房前屋后环境整治时,以种种理由拖延或阻挠工作开展,影响工作进度。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乡村。在快速城镇化、工业化和乡村转型发展背景下,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在人口、就业、土地、生态环境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十三五”期间我县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是加快推进水路房全覆盖,以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为突破口,全面开展垃圾污水治理、人畜分离、改厨、改厕、改圈和村庄绿化亮化,建设“万村整洁”村。以美丽乡村为导向,通过改造农家民宅、村庄环境整治、绿化美化亮化等工作,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健全农村文化、体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三、“十三五”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路、目标及原则

    (一)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关于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以“美丽乡村·幸福家园”为主题,以“千村美丽”示范村和“万村整洁”村建设为载体,以构建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农村生产活方式为主线,以政策扶持、科技植入、人才培养、高效组织为支撑,以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以村庄建设、环境整治和农田整理为突破口,同步推进产业发展和社会管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乡村,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

(二)总体目标。按照“抓点、连线、成片、全覆盖”的要求,坚持新建和改造并重,“硬件”和“软件”齐抓,以聚力打造“基础设施配套、生态环境优良、村容村貌整洁、乡风文明和谐、管理机制完善、经济持续发展”的美丽乡村为总体目标。综合考虑各各镇、村的资源赋、区位条件、人文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从2016年开始,每年建设35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3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57个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57“万村整洁”村,到2020年全县所有的行政村基本建成美丽乡村。

(三)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保障民生。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和社会参与,明确县级政府部门引导作用,强化乡镇和乡村基层组织作用,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始终把农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发挥农民群众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尊重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优先解决农民群众最为关切的饮水、道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和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建设问题;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营造全社会支持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2.生态优先,节约资源。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围绕农村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建设,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积极推进循环经济,打造绿色低碳的农村人居环境;结合各村实际,突出重点,注重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建设,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特色,高标准打造美丽乡村旅游目的地。 

3.优化布局,集中发展。规划先行,科学论证,合理布局村庄聚落;适度超前,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加强村庄整治,集中布局发展,避免大拆大建和不切实际的“高起点、高标准和大手笔”。

4.整合资金,合力推进。将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农村危旧房改造、扶贫、生态移民等重点工程和项目有机结合,发挥重点项目的骨干和带动作用,整合各方资金,合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5.试点先行,分步实施。科学规划,目标引导,试点先行,量力而为,分批实施,注重实效。先行抓好基础条件较好村庄的整体提升工作,逐村整体推进,逐步配套完善。

四、建设目标及内容

(一)生产发展。农村支柱产业明晰,产业集中度高,每个乡村有一到两个主导产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做强做精,精致高效农业更加突出,循环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农村生产方式向技术集成化、劳动机械化、过程标准化、经营信息化方向推进。 

(二)生活富裕。集体经济条件良好,农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改善生产、生活的愿望强烈且具备一定的投入能力;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水电气路和通信等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完善,村容村貌、绿化美化亮化水平不断提高,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三)民生和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力和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等财产性权利有力保障;社会治安良好有序,防灾减灾措施到位,居民安全感强;鳏寡孤独、老弱病残贫等得到妥善救济和安置,农民无后顾之忧。 

(四)文化传承。民风朴实、文明和谐,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明理诚信、尊老爱幼,勤劳节俭、奉献社会的乡风民俗得到继承,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农村特色生态文化得到有效发掘、保护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五)支撑保障。规划体系完善,基础组织健全,制度落实有力,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到位,新型农民培训等农民职业教育体系形成。 

五、主要建设内容

加强中心村和农村新社区建设,优化村庄布局,引导农村人口适度集中居住,节约集约土地,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继续实施农村道路建设、安全饮水、农田水利等项目,健全农村文化、体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农村环保设施,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治理农村垃圾和污水;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切实抓好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程,大力提升农村形象。加快发展农村生态产业,依托农村田园风光、地域特色、自然资源和乡村文化,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业、观光农业等,促进农村产业形态优化升级,形成农民收入多元化持续增加的格局,实现“生产专业化、生活社区化、环境田园化、农民知识化”。

(一)村镇规划工程

1.完善村庄布局规划。按照城乡规划一体化的要求,修编完善村庄布局规划,提高规划科学编制水平,抓好村庄布局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的有机衔接。具备条件的地方,提倡同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编制,真正使规划能落地、有抓手、可实施。在村庄布局规划引领下,区别村庄功能定位,扎实开展新一轮村庄建设规划修编完善,突出抓好中心村建设规划和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规划,引导农村人口和村庄向中心村镇有序集聚,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进一步向农村延伸覆盖,整合资源,鼓励推进相邻的自然村连片整体集合发展。

2.加快中心镇建设。按照城乡统筹、区域协调的要求,加快中心镇及特色乡镇建设,拓展中心镇发展空间。科学定位中心镇功能,结合“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修编完善总体规划及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专项规划,促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认真落实省委办、省政府办《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心镇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的政策措施,按照管理权限多放、资源要素多配、基础设施多投的要求,加大中心镇培育力度,有效推动中心镇的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和功能集成;促进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使7个中心镇成为区域农民转移就业、创业增收的重要平台。积极开展强镇扩权改革,统筹推进规划、财政、投资、土地、金融、户籍、就业、社保、行政管理、社会管理等制度改革和创新,强化持续发展能力。 

3.推进农村人口向中心村集聚。把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与农村新社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推动自然村落加快整合和农居点缩减,提高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和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对不具备开展全域整治的村,要采取农房建设空间管制、拆旧建新、经济补偿等办法,引导农民到规划居住点集中建房。结合中心镇培育建设,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积极引导农民通过宅基地跨村置换等途径到镇区建房购房,提高中心镇人口集聚度,拓展集镇土地利用空间。

(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程

1.推进生态家园建设。坚持村庄改造建设的高起点、高品位,着力打造风格协调、用地节约、建造有序、节能环保的农民新家园。在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中,提倡建设公寓式住宅,推行建设联立式住宅,注重农村建筑与乡土文化、自然生态的和谐。着力开展旧村改造建设,积极开展一户多宅清理,全面整治农村闲置住宅、废弃住宅、私搭乱建住宅,鼓励村级组织通过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利用空闲地、荒地荒坡引导农民依法依规建房,视条件开展农房建筑立面改造,统一村庄整体风貌。在村庄和农房改造建设中,大力提倡新能源、新技术在农村路灯、污水治理等公共设施方面的运用,积极引导农民采用节能新技术、新型墙体建材、环保装修材料。 

2.完善农村公共设施。加大“农村主干道、村级活动场所、小型水利设施、垃圾污水处理、村庄绿化亮化等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力度,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公路、电力、供水、信息、电信、广电等设施的网络化建设,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按照农村社区建设的要求,加快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力争到2020年所有镇建有社区综合服务中心,9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有村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突出中心村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建立功能齐全的村务活动、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放心购物、幼儿教育等服务场所,增强对农村人口集聚的吸引力。加强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和消防能力建设。

3.推进“千村美丽”示范村建设。按照统一规划、整体设计、重点推进、核心示范的要求,整合资源、统筹资金、集中力量,突出抓好村内主干道、重点村镇的美丽乡村建设,高标准推进沿路、沿线环境整治、道路建设、农房改建、绿化美化、现代园区等工程建设,着力打造优美的生态景观、产业景观、建筑景观、人文景观,成为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风景线、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全县建成36个高标准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形成全县美丽乡村示范品牌。 

4.加强村庄绿化美化。围绕改善农村环境的生态质量和景观面貌,以科学规划为基础,以增加绿量为重点,结合村庄特点,开展村庄绿化美化,形成道路河道乔木林、房前屋后果木林、村庄周围护村林、公园绿地休憩林的村庄绿化格局,建设有特色、效果好的绿化村庄。广泛开展农家庭院美化绿化活动。村庄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28%。全县建成省级绿化示范村20个,市级绿化示范村10个。 

(三)农村环境整治工程 

1.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完成以“道路硬化、垃圾收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为重点的规划保留村村庄环境整治,扩大群众受益面。全县农户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80%,进一步完善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体系。深入推进村庄内河沟塘整治,扎实推进村庄外围河道、渠岸等整治和生态修复工作。高标准推进农家乐经营点、集中村餐饮废水的无害化处理,开展农家乐油烟废气治理。全面完成规模畜禽养殖场的治理任务,立足于生态养殖,积极开展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扎实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化肥减量增效、农药减量控害增效三大工程,进一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推进创建复绿工程。到“十三五”期末,所有乡镇建成生态文明镇。

2.完善长效管护机制。按照“建管并重、有效运行”的要求,建立健全长效的农村环境、各类设施管护机制,提高垃圾、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切实抓好卫生保洁、设施维护、绿化养护等工作,确保“人员、经费、设施、制度”的落实。进一步完善“政府补一点、群众出一点、集体拿一点、社会助一点”的筹资机制,加强村庄长效管护工作考核,提高财政资金的补助力度。探索推行市场化保洁办法,建立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护、群众性监督的保洁机制。推行建立村规民约、专业执法相结合的农村环境维护监督机制,切实制止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行为。 

(四)农民素养培育工程  

1.深入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深入开展教育、普法教育、科普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进一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文化科技水平和法治意识。加强宣传引导,健全农民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的长效机制,激发农民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政府的推动力和农民的内动力“合二为一”,实现美丽乡村建设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良性互动。以培育培养5万职业农民队伍为目标,深化农村百万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提高农民就业创业水平。依托“中国枣乡”举办“枣乡”文化艺术节、“丰收杯”文艺社火汇演等活动;加强与艺术院校合作,长期聘请5-10名艺术人才,培训、提升农村文化活动水平,围绕美丽乡村挖掘民俗文化、开展村民广场舞等,打造特色品牌文化,全面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2.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化文明乡镇、文明村(社区)、文明家庭等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农村社会整体和个体细胞的文明水平。重视发挥共青团、妇联等组织的宣传教育功能,创新载体和方法,增强各类创建活动的吸引力和实际效果。制定教育、监督、管理相结合的美丽乡村建设村规民约,通过制度理顺村级组织的运行,规范广大村民的行为,倡导农民发展清洁生产、使用生态产品、实行理性消费。 

3.培育特色文化村。高度重视农村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开发,加强农村优秀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和弘扬,提升村庄品位,彰显人文魅力。开展农村特色文化村落专项普查,编制保护规划方案,制定落实保护政策。注重挖掘农耕文化、山水文化、人居文化中的丰富内涵,把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有机融合,努力打造传承历史、融入自然、富有风情的韵味村庄,再现农村“山水画里人家”风貌。并结合传统民间节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具有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民间表演、民俗活动、民俗旅游等。 

4.繁荣农村文化事业。深入实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十项工程,全面提升农村公共文化“八有”建设水平。完善农村文体基础设施,所有乡镇建成集图书阅读、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乡镇综合性文化站。扶持建设村级文体活动室、农家书屋,到“十三五”期末,所有行政村全部建有文体活动室;开展送戏、送电影下乡下村活动,确保每村每月放映一场以上电影。充分挖掘农村乡土文化资源,培育特色文化品牌,每个行政村拥有一支以上的文艺特色团队。

(五)产业发展工程

以生态经济为基础,以科技为支撑,实现资源型产业向生态循环型产业转变,培育壮大绿洲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为重点,积极培育生态种植业、生态养殖业、绿色果蔬业及乡村旅游业等四大支柱产业,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快品牌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物流业,创新发展生态旅游业,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不断加强文化建设、努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机制体制改革,全面推动美丽乡村示范村生产全面发展、生活水平快速提升,农民收入多元化的良好格局,使示范区逐步形成以农为主并逐渐向非农转型,种植、养殖、物流、加工和旅游多元发展的,高效、绿色、有机的生态循环产业体系,实现“生产专业化、生活社区化、环境田园化、农民知识化”。

1.玉米制种产业。以实施国家玉米制种基地建设项目为契机,加快建设“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玉米制种基地8.5万亩,全力打造国家玉米制种战略高地和全国玉米制种第一县。常年玉米种子生产面积稳定在25万亩左右,年产玉米种子1亿公斤,总产值达7亿元以上。加强种子市场及基地监管,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力争将临泽打造为全国玉米种业监管首善之区。推广大型机械化作业、精细化种植、专业化生产与集约化经营,提升玉米制种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2.蔬菜产业。加大绿色有机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制定和推广力度,力争到2020年,全县蔬菜基地面积达到10万亩,其中高原夏菜7万亩。年产蔬菜32万吨,实现蔬菜总产值5亿元。新建集中连片200亩以上钢架大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20个、集中连片1000亩以上的高原夏菜标准园20个。培育大型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3个,年繁育蔬菜种苗5000万株,集约化种苗供应率达50%以上,建成3-5个规模以上蔬菜加工企业。

3.畜牧业。按照连片布局、规模发展的原则,稳步扩大奶牛、肉牛、羊和生猪养殖规模。支持建设一批畜禽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动分散养殖向规模养殖转变,以企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税为目标,以扩大生产规模和建设养殖小区为突破口,因地制宜建设奶牛养殖小区,大力发展奶牛养殖。吸引国内大型乳品企业来临泽建设乳制品加工生产企业,力争引进日加工鲜奶500吨的企业1家。并通过纯种繁育、杂交改良、异地购买等形式发展奶牛养殖,使全县奶牛饲养量达到2.5万头。肉牛产业按照连片布局、规模发展、整体推进的思路,以倪家营、平川、板桥、鸭暖等镇和农林牧场等沿山、沿滩地区为重点,大力发展以生产优质肉牛为主的养殖场。以优质的西门塔尔、夏洛来等杂交肉用牛为主,大力推广规模养殖。力争到2020年将倪家营镇、鸭暖镇建成规范化肉牛养殖大镇,全县发展户均养牛5头以上规模养殖村38个,户均养牛5头以上的规模养牛户1.2户,带动全县牛的饲养量达到30万头。加快示范养殖场创建步伐。积极鼓励具备条件的养殖场创建绿色无公害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实现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创建绿色无公害畜产品生产示范场,到2020年,养殖场全面达到绿色无公害畜产品生产示范场标准。以平川、板桥、鸭暖等镇和农林牧场等沿山、沿滩地区为重点,大力发展以生产优质肉羊为主的规模养羊村、养羊社。以陶赛特、萨福克、杜波、湖羊等杂交肉用羊为主推品种,大力推广农户肉羊规模养殖。力争每年新建肉羊养殖小区3-5个,养殖小区户均养羊1000-3000只以上。到2020年肉羊养殖场区达到50个,新增肉羊养殖50000只。并将板桥镇和鸭暖2个镇建成规范化肉羊养殖示范镇,全县发展户均养羊20只以上规模养殖村20个,养殖社100个,带动全县肉羊饲养量达到60万只以上。

4.特色林果业。按照“布局合理、特色鲜明、效益良好”的要求,采取政府引导、政策扶持、技术支持、大户带动等有效措施,引导农户积极发展红枣、梨、杏、核桃等特色经济产业。加快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大力提升传统产业,积极扶持新兴产业,推动我县林业产业转型升级。围绕“一园三带”产业布局,全力打造以种植、文化、旅游观光和精深加工为一体的华夏牡丹产业园,以南部交通主干道沿线(国道312线、高速公路、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周边镇、村为重点的南部高效节水型红枣产业带;以张罗公路为轴线、以沿线村社为依托的北部沿山荒漠区葡萄产业带;以中部盐碱地、低产农田和国有林场沙区梭梭林分布区域为重点的中部沙区中药材产业带,逐步形成布局区域化、种植良种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林产品供给和生态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到2020年经济林总面积达15万亩,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5亿元,农民来自林业的人均收入达到3000元。

六、保障措施

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是贯彻十八大精神、目标的重要途径。要充分认识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性,在工作力量、财力分配等方面重点倾斜,要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务实的作风和有力的措施,积极推动美丽乡村试点建设。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实施。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制定专项发展规划,着力部署推进。完善组织体系,建立健全美丽乡村建设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发挥好综合协调、政策制定、督促检查等作用。明确建设目标,要按照把所有村建成新农村“四化”示范村的要求,积极创新载体、创造特色,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编制,明确阶段性建设目标,落实好重点建设区域和重点建设村,分年度制定推进工作计划。强化考评激励,重点制定好美丽乡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把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各级综合考核和新农村建设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加大投入力度。各级财政要在原有预算专项资金及增幅不变的前提下,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并设立新农村建设财政专项。整合村容村貌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土地整理、乡村道路建设、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等新农村项目资金,重点用于美丽乡村建设。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建设美丽乡村的积极性,鼓励农户通过“一事一议”进行投资建设。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捐资。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各类民间资本以不同方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互利双赢。 

(三)推进制度创新。以省级新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契机,全面创新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宅基地置换流转,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扎实推进农村宅基地和农房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宅基地和农房确权登记发证。深化农村金融制度改革,积极培育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加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力度,积极稳妥地开展农村住房抵押贷款、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联户担保贷款,拓宽农民融资渠道。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鼓励县区成立县级投融资公司,实行企业化、市场化运作,破解农房改造建设、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等的融资难问题。 

(四)注重统筹结合。切实把中心村培育、农民饮用水工程、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农村卫生改厕、农房改造建设、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等各类支农工程纳入美丽乡村建设,把生态村、文明村、绿化村、卫生村、文化村、信息村、平安村、民主法制村等创建纳入美丽乡村建设,相关资金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变,统筹使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的原则,加强整合统筹使用,做到“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到哪里,相关部门的服务和资金配套跟到哪里”,形成政策、资源和力量向美丽乡村建设集中的工作格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