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政动态 走进临泽 政府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政民互动 临泽招商
政务公开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纲要 > 规划纲要

临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临泽县“十四五”中医药 发展规划的通知

索引号
620723027/2023-00034
发文字号
临政办函〔2022〕111号
关键词
发布机构
临泽县卫生健康局
公开形式
责任部门
生成日期
2023-03-22
是否有效


临泽县“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决策部署要求,推动全县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根据《甘肃省中医药条例》有关规定和《张掖市“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工作要求,现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我县持续优化中医药发展政策环境,制定印发《临泽县贯彻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快和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将中医药产业发展纳入全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高位推进。不断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积极争取项目资金7667.6万元,建成县中医医院业务楼,为基层医疗机构配置中医诊疗设备2000余,基层卫生院中医馆实现全覆盖。至2021年底,全县医疗机构共开设中医病床320张,占医院总床位数的30.4%,每千人拥有中医病床2.78张;争创省级重点中医专科2个、市级重点中医专科3个,建成县域内首家“申等金县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培训镇级骨干医师16名;中医床位补助提高至同级综合医院床位补助标准的1.5倍,达到1.5万元/床/年。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特殊作用,开展重点特殊人群中医药干预服务,积极推广“甘肃方剂”,为重点人群发放中医药预防汤剂2万余包,中药避瘟香囊800余个,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效果得到群众普遍认可。推广中药材种植新技术、新成果21项,建成连片1000亩以上种植基地3个,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2万亩以上,全县中医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二)机遇与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医药的认识高度、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振兴发展中医药的政策密度和工作力度前所未有,国家先后出台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等重磅文件,省市也相继出台了支持中医药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性配套文件,将中医药发展摆在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这都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同时,中医药事业发展还面临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中医药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融入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机制有待完善,中医药机构应急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滞后。二是中医药产业发展规模小,竞争能力不强。全县中药材加工企业少,核心技术缺乏,创新能力不足;中药材种植分散,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还未形成完善的中药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三是中医药人才缺乏,尤其是名老中医、学科带头人、拔尖人才等高层次、高职称人才严重缺乏;基层专业人员紧缺,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后劲不足。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服务人民健康为中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为动力,坚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多元价值作用,推进全县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推进健康临泽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健康。以保障人民健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加强中医药质量监管,保障全民享有安全有效方便的中医药服务。

2.坚持中西并重、协同发展。贯彻落实中西医并重卫生健康方针,把中西医放在同等位置,鼓励中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共同提高,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有机结合,推动二者优势互补、统筹发展、协同创新。

3.坚持传承创新、突出特色。传承创新贯穿中医药发展全过程,坚持中医药原创思维,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推动中医药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在创新中不断形成新特色、新优势,永葆中医药薪火相传。

4.坚持深化改革、激发活力。改革完善中医药发展体制机制,更好地发挥政府在制定规划、出台政策、引导投入、规范市场等方面的作用,积极营造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激发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潜力和活力。

(三)发展目标

2025年,建成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全县中医药发展政策机制进一步完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县中医医院床位使用率达90%以上,诊疗人次占全县医院年总诊疗人次比重、出院人数占全县医院总出院人次比重均达30%以上。中医药人才队伍结构相对合理,特色优势更加突出,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全县中医药专业人员学历结构更加合理,高级职称人员占总人数比例达到10%以上。中医药服务技术手段不断创新综合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中医药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中药材绿色生产标准化水平和中药加工制造现代化水平稳步提高,力争建成规模化、绿色化、标准化中药材生产示范基地3万亩;全县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率达50%以上。公民中医健康文化素养不断提升,实现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六位一体”协同发展,为“健康临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三、重点任务

(一)着力提升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

1.强化中医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建设。加强县中医医院基础设施、设备配置及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提高重大疑难疾病、急危重症中医诊治水平。推进标准化中医医院建设,强化中医药特色优势,不断提高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中医诊疗能力,县级中医医院二级甲等医院创建成果进一步巩固。

2.提升综合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县人民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规范设立中医科和中药房,中医诊疗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级中西医结合医院评审标准(2018年版)》要求,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强化服务功能,在人员配备、科室设置、业务开展等方面形成中西医结合的医疗优势;医院临床医务人员中,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占执业(助理)医师比例达到30%,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占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达到10%,中医床位占医院总床位比例达20%以上,门诊中药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比例达到15%,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比例不低于7%。不断提升县妇幼保健院中医儿科和中医妇科诊疗技术服务水平。

3.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充分利用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视频平台推广相关技术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优势病种诊疗能力。推动建立融入中医药内容的社区健康管理模式,开展高危人群中医药健康干预。支持县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医疗联合体,筑牢基层中医药服务阵地。推进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服务内涵建设,重点加强中医药人员配备、中医药技术服务提供中医设备配备,建设一批基层“旗舰中医馆”。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服务基层职能进一步彰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诊疗量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总量比例达到40%以上。

4.鼓励支持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中医类医院,大力发展中医特色的康复医院和护理院。鼓励举办只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中医门诊部和中医诊所,允许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在乡镇和村开办中医诊所。鼓励中医医疗机构、中医医师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调理和药膳等技术支持。鼓励中医医疗机构、养生保健机构进机关、学校、企业、社区、乡村和家庭,推广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易于掌握的理疗、推拿等中医养生保健技术与方法,为广大群众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健康服务。

(二)持续推进中医药传承与创新

5.进一步深化公立中医医院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张掖市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学习“三明医改”经验,推动“三医联动”改革,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完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实行公立医院院长负责制和聘任制。建立以公益性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公立医院精细化管理,强化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医疗服务监管职能。完善药品集中采购制度强化医保的激励约束机制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实行医保支付总额预付,按病种、按人头付费。推行支付方式改革,实行先看病、后付费“一站式”结报。全面落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推进区域医疗联合体建设。

6.加快中医医疗机构服务模式创新。推动县中医医院医疗工作重心从疾病治疗向健康维护转变,积极探索建立融合医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于一体的全链条式医院发展模式,涵盖医院、社区、家庭的延伸服务模式,中医多专业联合诊疗服务模式和多种中医药方法综合应用治疗模式,加快中医药服务模式创新与实践。深入推进优质中医医疗资源下沉,加大县中医医院与省市级中医医院合作力度,促进优质中医医疗资源纵向流动。

7.实施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工程。遴选中医特色突出、临床疗效显著的重点专科、优势专科或特色专科作为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进行建设,重点加强肾病、脑病、骨伤、肝病等常见病、疑难病防治和治未病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建设,不断创新中医诊疗方法和防治手段,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到2025年,全县新建省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2个以上,新建市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3个以上

8.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符合中医药岗位特点的中医药人才评价体系、激励体系和职业发展保障体系,加强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等的培养,着力做好中医药人才引进,改善人才队伍结构。继续实施中医师承教育,着力培养多层次中医药骨干人才。积极推进“互联网+培训”建设,依托上级医院优势资源,通过视频查房、远程授课、疑难危重病例会诊等有效手段,提高专业技术人员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努力建设一支强大的中医人才队伍。

9.加强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和利用。加强科技、医保、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支持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推动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等特色、优势中药新药研发和注册,提升陇药竞争优势深入开展民间中医药古籍、古方、单验方及特色诊疗技术的挖掘整理。加强对传统制药、鉴定、炮制技术及老药工经验的继承应用。 

10.推动“互联网+中医药”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中医远程医疗、移动医疗、健康信息查询、电子处方等新型医疗服务模式,推动“互联网+中医药”全方位健康服务。规范推广慢性病互联网复诊、远程医疗、健康咨询等模式,加快推进以现有中医资源为基础,医、康、养结合的预约挂号、诊疗、配送服务体系信息化建设。打造中医药云平台和互联网医院,开发覆盖镇卫生院及以上医疗机构门诊资源、特色医疗、中医保健服务在内的手机客户端,推动人人享有中医药服务进程。

11.发挥中医药在疫情防控救治中的独特作用。建立中医药参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网络和应急救治工作协调机制,提高中医药应急救治和重大传染病防治能力。完善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建立健全重大疫情中西医协同防控救治机制,大力发展中医非药物疗法,充分发挥其在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和运动创伤防治中的独特作用。到2025年,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互联网为依托,融入现代健康管理的中医药健康服务模式形成并加快发展,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重大疫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和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三)推进中医药健康“医养结合”服务

12.支持发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和康复资源配置需求,鼓励设立中医特色康复医院和疗养机构。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建有康复科,提供中医特色康复服务。鼓励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康复医学与中医药学相融合、具有中医特色的康复医疗、知识普及、康复护理等服务,在康复护理中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和中医护理方案,拓展中医康复服务手段。建立中医医院与社区康复机构双向转诊机制,让群众就近享有规范、便捷、有效的中医特色康复服务。

13.完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健康促进模式改革,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于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县、镇各医疗机构全部设立治未病中心(科)或治未病室(站),为群众提供中医健康咨询评估、干预调理、随访管理等治未病服务,70%以上的村卫生室开展中医健康干预服务。宣传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技术和方法,推广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导引等中医养生运动。鼓励中医医院、中医医师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调理和药膳等技术支持。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养生保健机构。

14.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全县公立医院与养老机构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实现全覆盖,县中医医院开设老年病科,老年病床占医院总床位数的5%;鼓励社会资本举办集医疗、护理、康复、居住等于一体的养老院或康复医院;鼓励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开设老年病房、家庭病床、老年护理病房、医养结合型病房,解决好老年人看病、保健、康复、养生等问题;鼓励县级公立医院积极参与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服务,在社区设置中医馆(堂),开展上门诊视、健康查体、保健咨询等服务,建立预约就诊、转诊绿色通道,逐步构建覆盖城乡的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网络。

15.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利用县域丰富的自然资源、深厚的中医药资源和多样的文化资源,积极推动中医药文化元素突出的名胜古迹、中药材种植基地、生产企业、中医药文化基地等中医药资源有效融入旅游产业发展范畴。重点发展中医药养生体验旅游、中医药文化体验旅游、中医药观光旅游等。鼓励酒店、景区等旅游企业为游客提供推拿按摩、足疗药浴、药膳美食等可体验、可消费的养生保健服务,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

(四)全面提升中医药产业发展水平

16.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优化道地药材种植布局,推进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种植。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原则,重点推进3-5种道地和特色优势药材基地建设。积极推行“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引导中医药企业自建或以订单形式,建设一批以地域标志品种为主的规范化生产基地。

17.培育发展中药材加工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入一批省内外有名的中医药企业,提升中医药产业发展集聚度。积极争取陇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贴息、补助、资金注入等方式,培育发展一批技术先进、核心竞争力强、主业优势明显的重点骨干企业,加快推动传统饮片、精制饮片、超微饮片生产加工,不断提高中药材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能力和水平。

18.健全中药材销售网络。推动“互联网+”市场营销,鼓励企业使用电商平台销售产品,不断扩大中药材销售渠道。支持专业合作社和加工营销企业建设仓储设施,提高中药材储存能力,有效应对市场价格波动。加快物联网技术在种、产、销等环节的应用,打造中药材全产业链信息化应用示范基地。

(五)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

19.挖掘和传承中医药文化精华。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推出一批独居特色、有影响力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作品,打造中医药文化传播平台及优质产品。开辟中医文化长廊,采取举办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和中医适宜技术大赛等形式,大力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播,构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中医药文化价值体系

20.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以中医药丰富的治疗养生手段或中医药历史典籍中丰富的名医名家、典故传说等为素材,挖掘蕴涵其中的中医药文化核心思想,开发中医药适宜产品和中医药文创产品,整合集成中医药文化产业领域的政策信息、市场信息、文献研究、图片及视频展示等多种资源,建立中医药文化产业数据库,搭建中医药文化产业信息展示平台,实现中医药文化产业一站式浏览、检索、互动问答与推荐支持等多种服务形式。

四、保障措施

将中医药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健全理顺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完善细化工作措施,加强各部门间沟通交流、协调配合,形成共同推进中医药发展的合力,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二)加大投入力度。加强中医医疗服务收费项目成本核算,合理确定中医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和价格,卫健、医保、财政等部门要细化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大力支持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积极争取国家及省上绿色生态中医药产业发展基金,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医药产业的融资支持力度,发挥杠杆作用,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中医药产业。

(三)完善保障措施。全面落实《中医药法》《甘肃省中医药管理条例》和《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扶持中医药产业融合发展。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中统筹考虑中医药发展需要,优化中医医疗、养生保健、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等设施空间布局,扩大用地供给。

(四)强化考核督查。建立《规划》实施绩效评价体系和考核督查机制,将《规划》贯彻落实情况纳入年度绩效考评范围,加强对中医药事业、产业发展的督导检查,将考核督查结果作为年度目标考核、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