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政动态 走进临泽 政府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政民互动 临泽招商
政务公开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纲要 > 规划纲要

临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临泽县“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 发展规划的通知

索引号
620723027/2023-00033
发文字号
临政办函〔2022〕112号
关键词
发布机构
临泽县卫生健康局
公开形式
责任部门
生成日期
2023-03-22
是否有效

 

临泽县“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为加快推进“健康临泽”建设,促进全县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依据《张掖市“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临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市卫生健康委的支持指导下,全面实施“健康临泽”战略,全县卫生健康事业快速发展,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为“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十三五”发展成就

1.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十三五”以来,相继出台《“健康临泽2030”规划》《临泽县“十三五”卫生和人口发展规划》,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取得显著进展。全县人均预期寿命由2015年的72.29岁提高到2020年的74.62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2015年的4.26‰和6.82‰下降为1.63‰和3.27‰,居民健康水平由2016年的8.1%提高到2020年的22.3%,平均水平为15.18%。城乡居民健康状况差异进一步缩小,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下降至28.77%。

2.健康体系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十三五”末,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26家,比2015年增长5.4%。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医院均达到二级甲等医院,建成省级临床重点专科2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3个;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建设达标率100%;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分别达到7.8张、3.01人、3.65人,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完成县人民医院门急诊综合楼、县中医康复养老服务中心医养综合楼、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综合楼等项目12项,新增医疗业务用房3.6万平方米;县级医疗机构新配备1.5T核磁共振、美国GE全身螺旋CT、DR、GE心脏彩超、腹腔镜、前列腺电切系统等现代化大中型医疗设备60余台(件),基层医疗机构新配备D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彩超等中型设备30余台(件),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效普及。全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经费补助标准从40元提高到74元,服务内容增加到14类55项,覆盖全体居民全生命周期;优化家庭医生签约履约服务,城乡居民和重点人群签约率分别达到52%和90%以上;建立覆盖城乡的慢性病防控体系,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逐步规范,结核、艾滋、布病等重点传染病得到有效防控,重点地方病达到消除标准或保持稳定控制状态;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均大于80%,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8%以上。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认真实施“厕所革命”,全县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2%,创建市级无烟单位10个。城乡居民健康教育覆盖率以村为单位达到100%

4.重大疫情防控成效显著。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全县卫生健康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疫情防控工作要求,精准开展流调溯源、密接追踪、核酸检测、医疗救治等工作,中医药全程参与,构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同时,坚持“人物同防”,压实“四方责任”,落实“四早”措施,组建应急队伍、储备应急物资,持续开展院感防控、人员培训和应急演练,推进预检分诊、发热门诊、传染病区标准化建设,建成3家PCR实验室,全面提升医疗救治和核酸检测能力,全县未出现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

5.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城乡居民医保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城乡居民参保率稳定在98%以上,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76.06%。公立医院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并通过省药品集中采购平台进行采购,药品价格平均下降15%,年均让利患者176.71万元。对公立医院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进行调整,价格调整水平达30%以上,医疗服务比价关系进一步优化。乡镇50+n种、县级250+n种的分级诊疗付费制度全面推行,公立医院药占比稳定在30%左右,百元医疗收入耗材控制在20元以内,公立医院次均住院费用增幅控制在0.4%。大力推进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参加省、市级专科联盟25个,建设以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为牵头单位的县域医共体,全县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6.医疗保健能力不断提升。各级医疗机构扎实开展“千分制”综合考评、“平安医院”创建、等级评审创建和标准化建设活动,严格落实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核心制度,优化就医环境,完善硬件设施建设,建成心电、检验、影像、病理、消毒供应5大区域医学中心和卒中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创伤中心、胸痛中心5大急危重症救治中心,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7.卫生综合监督执法进一步加强。各镇卫生院均设立卫生监督协管站,配备专兼职卫生监督协管员,基层卫生监督力量明显加强,初步形成了纵向到边、横向到底的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全面实施,国家下达的“双随机、一公开”抽检任务全面完成。认真履行医疗卫生、公共卫生、消毒卫生、职业放射卫生等卫生监管职责,组织开展法制稽查“亮剑行动”、公共卫生安全“风暴行动”、医疗质量执法“利剑行动”、“百日执法办案”攻坚行动等专项行动,有效整治医疗市场乱象,保障了居民健康权益。

8.中医药事业稳步发展。县中医医院针灸、护理(针灸)被省卫健委评为“甘肃省省级重点中医专科”,中医肺病、中医肛肠、针灸推拿科被市卫健委评为“张掖市市级重点中医专科”,建成县域内首家“申等金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对全县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科(馆)进行提升改造,制定常见病中医临床路径8类40种、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诊疗方案26个,推广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45项。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20000亩以上,建成中药饮片生产企业1家。

9.优生优育服务不断优化。全面实施两孩政策,改革完善生育服务管理模式,健全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计划生育投入保障机制,“十三五”期间,全县人口出生率5.88‰,死亡率2.69‰,自增率3.19‰,总出生性别比106.74,各项约束性指标均控制在目标任务以内。认真落实国家“三项制度”和计划生育各项优惠政策,“十三五”期间累计发放各类优惠政策资金1068.73万元,使广大计生“两户”家庭优先享受改革发展成果。成立县妇幼健康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推进县镇计生服务站所和妇幼保健机构融合发展,计划生育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成果持续巩固提升,为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

10.健康扶贫工作成效突出。按照医疗卫生机构“三个一”、医疗人员“三合格”、医疗服务能力“三条线”的要求,加强县、镇、村三级医疗机构建设,县级医院、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均达到了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标准。认真开展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县贫困人口签约服务人群2950户7730人,签约服务率100%,确保贫困人口“健康有人管,患病有人治,治病能报销,大病有救助”,顺利通过市级健康扶贫成果检视验收、省级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和国家贫困人口普查验收。

11.卫生人才队伍持续壮大。积极实施“人才兴医”工程,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师培养、“凡晋必下”等制度,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确定23名重点学科带头人进行重点培养,外派省内外学习159名,刚性引进本科学历医学毕业生35名,柔性引进三甲医院专家20名,培养名中医3人。县级医疗卫生单位公开招考卫生专业技术人员45名,乡镇卫生院公开招聘专业技术人员13名,安置订单定向医学生16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总量明显增加,人员素质逐步提升。

12.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全县卫生健康事业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扎实组织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卫生健康系统各级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和理论素养全面提升。全面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县级公立医院党组织书记、院长全部分设。深入推进医疗卫生机构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层层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四风”问题,干部作风和行风持续好转,为脱贫攻坚、疫情防控和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二)挑战与机遇

1.面临的挑战

1)公共卫生服务基础相对薄弱。经过新冠肺炎疫情考验,全县公共卫生体系存在明显短板弱项,疾控机构基础设施薄弱,综合医院传染病救治能力不足,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紧缺矛盾普遍存在,基层公共卫生网底还不稳固。突发急性传染病应急检测、传染病现场处置、病例安全转运能力较低,横向到边纵向线到底的信息化网络尚未建成,信息时代应用科学技术防治传染病的能力较弱。

2)医疗卫生救治能力仍需提高。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落后,县级医疗机构救治急危重症患者能力仍需提高。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水平与居民医疗健康需求不相适应,上下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密切协作的医疗服务体系仍需完善。

3)中医药发展基础有待加强。中医药重点专科建设力度不够,中西医结合、医防融合机制不够健全,中医药在预防保健方面的优势发挥不足。

4)高层次卫生人才比较紧缺。优质人才资源总量不足,人员结构不合理,全县卫生技术人员中,副高以上职称占8.44%,中级职称占20.98%,本科学历占75%,高职称、高学历、高资质专业人员短缺,高层次的学术带头人和优秀的基层中医药人才相对匮乏,队伍年龄普遍偏大。

2.面临的机遇

1)健康中国战略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民健康,把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把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重要位置,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成为新要求。发展健康服务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极大地丰富了卫生健康事业的内涵和外延,为卫生健康事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十三五”期间,全县各级各部门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和省市县委工作要求,聚焦“三县”建设,狠抓“五重”工作,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持续扩优势、补短板,抓重点、破瓶颈,求创新、培动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居民健康消费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新型健康、慢病管理和养老与临终关怀等众多健康服务新业态迅速崛起。

3)全面深化医改将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十四五”期间,随着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的统筹推进,将进入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决胜阶段和改革措施密集出台期,医疗保障制度将更加完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将更加合理、城乡医疗资源分配将更加公平、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将更加健全,必将为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三孩政策全面实施为人口均衡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国家三孩政策的实施,对调整人口结构带来利好,广大妇女儿童健康主题已经从生命安全守底线扩展到全面健康促发展,对健康的多元化需求日趋旺盛,这对妇幼保健机构、助产机构大力发展妇幼保健、儿童保健,拓展业务范围也带来了新机遇。

5)信息化和医药科技创新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与健康服务深度融合,为创新医疗卫生服务形式、提高服务效率、改善服务体验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医疗卫生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全县医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医药科技不断突破,专科医疗、精准医疗等前沿医学科技不断发展,为卫生健康事业健康发展带来新机遇。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决策部署,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新时代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全面推进健康临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完善重大疫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对卫生健康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提升卫生健康党建工作质量和水平。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继续提升党支部标准化建设,推动和保障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强政风行风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环境。

——坚持政府主导。强化政府办医责任,突出公益性,鼓励支持社会办医,保障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公共卫生服务需求,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发挥政府人口均衡发展的主导作用,完善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机制,形成政府、社会、公民多元治理格局。

——坚持预防为主。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持续推进“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发生,强化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加快医防融合,补齐公共卫生体系短板,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重大疫情救治体系,织密人民群众健康防护网。

——坚持协调发展。优化人口分布和卫生资源配置,统筹考虑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公立和民营之间、中医和西医之间、医疗和公共卫生之间的资源分配和发展,既兼顾各方利益,又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协调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以深化医改为引擎,全力推进卫生健康领域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加快新技术、新服务、新业态转化利用,促进医疗卫生事业与生命健康产业联动发展。

(三)发展目标

——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健康临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卫生健康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升级,人口健康服务管理创新取得新成效,覆盖生命全周期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面贯彻实施,全民健康促进活动更加活跃,出生人口素质和优生优育优教水平进一步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升,至“十四五”末提高5个百分点。

——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以居民健康需求为导向,统筹规划区域医疗卫生资源,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与结构,促进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推进县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更加均衡,构建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到2025年,每千人常住人口床位数控制在9.1张,每千人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分别达到3.2人、3.8人,医护比达到1:1.4。居民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覆盖率、以镇为单位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7岁以下儿童健康管理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肺结核患者管理率、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率均达到95%以上,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稳定在60%以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稳定在80%以上,服务对象满意度不断提高。

——中医药事业产业融合发展。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机制进一步完善,中医药传承成效明显,特色优势更加突出,中医药服务范围实现全覆盖,健康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中医药服务技术手段不断创新、产品种类更加丰富、发展环境更加优化,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实现中医药标准化、信息化、产业化、现代化水平全面提高,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六位一体”多元发展,为“健康临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人口和老龄工作进一步加强。生育支持和老年人优待服务政策支持体系逐步健全,普惠养老、托育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养老养育成本逐步降低,覆盖全生命周期人口服务模式全面完善,人口结构更加优化,人口素质稳步提升,高龄少子化带来的社会稳定风险和国家安全风险有效防范和化解。

——卫生人才队伍结构渐趋合理。着力引进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人才,大力培养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培养卫生领军人才3名,培养本硕学历和学科技术带头人各10名,培养执业(助理)医师、引进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人才20名以上,卫生人才短缺的局面得到明显改善。

——医药卫生改革创新进一步深化。加快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城市医联体、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专科联盟建设实现全覆盖,五大区域医学中心、五大急危重症救治中心创建达标率100%,120院前急救规范运行并与院内急救实现无缝对接,急症急救能力大幅提升。互联网+医疗、移动医疗APP、远程会诊实现镇卫生院以上医疗机构全覆盖,县、镇医疗服务同质化水平明显提升,县域就诊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

三、主要任务

(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1.深化“三医联动”改革。一是深化药品耗材集中采购制度改革。落实国家和全省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制度、集中带量采购医保基金预付制度,探索推进医保基金与医药企业直接结算制度,全面落实国家组织药品耗材集中采购医保资金结余留用政策。做好短缺药品储备工作,加强儿童用药供应保障。强化基本药物配备使用和用药规范管理,促进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内部用药有效衔接。二是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建立灵敏有度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以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手术、中医特色项目等诊疗服务价格为调整重点,并适当向薄弱学科予以倾斜,逐步提高诊疗服务收入在医疗总收入中的比例。三是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将管理规范、质量可靠日间诊疗纳入按病种付费范围,推行医疗康复、慢性精神疾病等长期住院按床日付费和门诊特殊慢性病按人头付费。出台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总额付费办法,落实结余部分留用、合理超支分担政策。完善基层医疗机构医保政策,引导恢复期和康复期患者到基层就诊

2.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一是明确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公益性主导、公立医院主导,坚持医防融合、平急结合、中西医并重,优化体系链条和服务链条,推进公立医院实现“三个转变”,即发展方式由规模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变、运行模式由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资源配置由重物质要素向重人才和技术转变。二是构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体系。针对死亡率、外转率高的病种,加强学科建设,提升诊治能力,减少赴外就医。建设高质量紧密型医联体,畅通转诊渠道,实现同质化服务。加强对外交流和技术协作,打造临床医疗龙头学科,到2025年,建成省级重点专科(专病)3个、市级5个以上。推广中医综合诊疗、多专业一体化诊疗和全链条服务模式,加快医学技术和诊疗服务模式创新。三是提升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效能。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切实加强党对公立医院的领导。建立运营管理委员会,整合业务资源系统,提升运营管理效益和投入产出效率;成立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将各类收入、支出、成本费用、筹资投资、资产配置、政府采购等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实现总预算与各分项预算平衡,加强预算刚性约束,保障资金资产安全高效使用。落实公立医院人员编制标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对符合条件的公益二类医疗卫生单位逐步实行编制备案制管理,优先保障公立医院编制需求。落实岗位管理和全员聘用制度,探索开展县域内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县管镇(村)用”。增加护士配备量,逐步使公立医院医护比总体达到1:2左右。落实“两个允许”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管理等有关要求,允许医院合理确定薪酬和绩效工资水平并动态调整,提高绩效工资在个人收入中的比重,绩效工资中用于激励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绩效工资总量的60%。四是建设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文化。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和党的宗旨教育,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和崇高职业精神,培育和塑造医德高尚、医风严谨、医术精湛的行业风范。进一步推进分时段预约诊疗和集中预约检查检验服务,加快智慧医院建设,开展诊间(床旁)结算、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等服务。改善医务人员工作和休息条件,加强职业暴露防护,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和社会保险权益。健全完善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机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二)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水平

3.加快重点专科建设。建立网格化布局、一体化管理模式,积极发展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为居民提供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连续性服务,推动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促进优质资源下沉、工作重心下移。以满足重大疾病临床需求为导向,重点发展重症、肿瘤、心脑血管、呼吸等临床专科。加强基础和临床研究,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快信息技术与医疗服务深度融合,大力发展远程医疗和互联网诊疗,建设智慧医院。

4.健全完善院前急救体系。深入贯彻落实《甘肃省进一步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实施方案》,整合优化现有医疗卫生资源,合理布局院前医疗急救网络,推动院前急救中心(站)点建设,构建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急诊综合病房等连贯性一体化急危重症救治管理体制,将院前、院内抢救融为一体,实现院前急救快速反应、专业处置与急诊无缝对接,提升救治能力和救治效率。大力推行“互联网+医疗”新模式,全面加强院前、院内急救信息化建设,为院前、院内急救提供及时高效的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建立脑卒中规范化预防和救治体系,开展急性卒中60分钟急救网络建设。

5.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深化乡村一体化管理,鼓励县级公立医院向基层医疗机构提供远程诊疗服务,加快彩超、DR影像、远程会诊等有信息化传输功能的医疗设备配备和应用,推进“基层检查、上级诊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级诊疗病种救治能力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国家基本标准的比例不低于80%,达到国家推荐标准的比例不低于15%。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依托服务人口多、诊疗能力强的中心卫生院打造省市级健康管理中心,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常见病、多发病诊治水平。持续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建立健全压茬选派制度,通过从镇卫生院选派医师开展巡诊、派驻等方式,解决村卫生室缺乏合格医生的问题。探索开展县级医院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定期选派医师到镇卫生院执业。做实做活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在确保脱贫人群“应签尽签”的基础上,引导基层医疗机构有序推进重点人群和常住人口签约,逐步扩大有偿签约,丰富签约服务方式内涵,开展灵活多样的签约服务。

6.强化医疗质量管控。严格落实《医疗质量管理办法》,修订细化并严格执行18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完善管理机构,充分发挥县级质控中心和院、科两级质控体系职能作用,强化医院感染、药事服务、优质护理、医疗文书等监管措施,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建立健全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约谈制度,最大限度防范和化解医疗风险,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7.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办医。用足用活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发展的财政、税收和金融支持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创新投融资方式,加快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审批管理,精简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和中医医疗机构,对社会资本举办只提供传统中医的门诊部、诊所,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区域卫生发展规划不做布局限制。鼓励社会力量与公立医院在基本建设、后勤服务等领域开展多层次业务合作。重点支持社会资本举办专科医院,特别是康复、精神和儿童等专科医院。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等机构,提高老年康复医疗服务能力。

(三)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提升防控救治能力

8.着力提升疾病预防控制能力

1)加强传染病防控。加强县疫情防控工作机构(疫情防控工作办公室)建设,作为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日常管理机构,负责全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协调、联络、管理工作,并在办公场所、人员编制、经费等方面予以保障,增强实体化运行成效。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完善落实常态化防控措施,巩固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进一步健全传染病基础监测网络,完善新发和重大传染病监测预警及评估体系。按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标准》目标要求,争取实施县疾控中心业务用房建设项目,重点加强疾控中心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监测网络及实验室检测能力建设,完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社区卫生中心“三位一体”的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强化预防接种质量管理和监测,提高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全面推进综合干预措施,加强艾滋病和性传播疾病防治;强化结核病和耐多药肺结核规范化诊治和管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肺结核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90%以上;控制乙肝病毒传播,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下降到7%以下;落实鼠疫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治理措施,严防急性鼠疫疫情发生;继续落实各项干预措施,加强碘缺乏病、地方性中毒等重点地方病防治。加快以传染病防控需求为导向的重点专科建设。

2)提升慢性病综合防控水平。建立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慢性疾病防控机制。明确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推进不同机构间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加快慢性病“防、治、管”整体融合发展,促进慢性病防治重点从“疾病治疗”向“危险因素控制”转变,降低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继续做好高血压、糖尿病综合防控工作,高血压、糖尿病规范管理率、控制率均达到60%以上。完善肿瘤、心血管事件信息登记系统,落实恶性肿瘤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要求。建立精神卫生工作政府领导与部门协调机制,强化严重精神障碍救治管理,登记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年管理率达到80%以上。加强心理健康服务,抑郁症治疗率在“十三五”基础上显著提高。构建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老年病医院和老年病科、康复医院、护理院为支撑,综合医院为技术后盾的老年健康服务网络,推广以慢性病管理和老年营养运动干预为主的适宜技术,开展老年人心理健康和关怀服务,提高慢性病防治水平。

3)加强重大疾病防治能力建设。推进癌症、心血管病、脑血管病、神经系统损伤康复、精神卫生等专科能力建设,打造区域性防治技术指导中心。推动卒中、胸痛(心梗)、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创伤等“五大救治中心”建设。运用核酸检测等精准医疗技术,完善高危妊娠、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筛查机制。

4)推进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均等化。全面整合免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服务链条,编制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市民健康服务规程,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质量标准,逐步取消重点人群纸质健康档案,推进个人健康档案信息查询应用,加强慢病服务质量控制,完善优化基本公卫项目绩效评价方式,推动基本公卫项目由过程评价向健康结果评价、由阶段性评价向日常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结合的方式转变。

9.完善卫生应急体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规范决策主体和处置原则,明确部门及机构职责分工,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指挥机制,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建立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风险研判、会商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健全医疗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体系,加强卫生应急处置、医疗救治、流调溯源、消毒消杀、卫生监督、安全转运、舆情处置、后勤保障等队伍建设,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能力。到2025年,基本建成人员结构合理、功能齐全、机制完善、运行高效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

10.强化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建立重大疫情防控工作会商研判制度,加强卫健、公路、铁路部门协同联动,依托公安、工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疫情监测、排查、预警和防控工作。健全疾控机构和城乡社区联动工作机制,明确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职责,加强对基层卫生机构的技术指导,夯实联防联控基层基础。发挥基层党组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以及其他组织在公共卫生管理特别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形成党建引领、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居民参与的防控格局。

11.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大国家卫生城镇创建力度,力争2023年通过国家卫生县城复审,鼓励符合条件的镇积极创建国家卫生乡镇;积极推进省、市级卫生乡镇、村、社区、单位创建工作,力争到2025年省级卫生乡镇达到全覆盖、卫生社区达到60%、卫生村和卫生单位覆盖率有明显提升。加强公共卫生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村(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职能,持续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构建整洁有序、健康宜居人居环境。实施控烟履约行动,加强公共场所控烟监督执法,推进无烟环境创建,到2025年,各级党政机关、医疗机构和学校建成无烟机关单位,全面无烟法规保护的人口比例达到50%以上。健全病媒生物检测网络,加强病媒生物监测,科学制定防治方案,消除病媒生物孳生环境。

(四)加强妇幼保健和老年健康服务,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12.实施妇幼健康能力提升工程。进一步加强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开展等级评审,提升内涵管理,优化科室设置,全面推进妇幼保健机构绩效考核和“四部制”规范化、标准化,更好地履行公共卫生职能,不断提高医疗保健服务质量和水平。立项实施临泽县妇幼保健院业务综合楼建设项目,大力推进妇幼保健基础设施和学科建设,围绕妇幼健康需求,延长拓宽妇幼健康服务链条,提供安全、便捷、温馨、优质的妇幼健康特色服务,提升就诊体验和满意度。

13.实施母婴安全行动计划。严格落实母婴安全妊娠风险筛查评估、高危专案管理、危急重症救治、孕产妇死亡个案报告和约谈通报5项制度及母婴安全联席会议制度,实施母婴安全“闭环式”管理和孕产妇“五色”分级管理。全面加强辖区内孕产妇建档、孕产期保健、妊娠风险评估、高危妊娠管理、危重症转诊等的集中管理工作,实现管理零遗漏、全覆盖。健全救治会诊、转诊等机制,不断提升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能力力。“十四五”期间,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巩固在90%以上,新生儿死亡率控制在3‰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5‰以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6‰以下,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2/10万以下。

14.实施健康儿童行动计划。全面推广《母子健康手册》,加强0-6岁儿童健康管理,规范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儿童健康检查,为儿童提供全程医疗保健服务。推广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新生儿复苏、喉罩气道等适宜技术,改善早产儿生存质量。针对青少年体质健康存在的“小眼镜”“小胖墩”“脊柱侧弯”等突出问题,开展营养控制、运动减肥干预、体姿改善活动。继续实施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项目,实现消除艾滋病母婴传播的目标。

15.实施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工程。落实免费婚前医学检查,推动婚姻登记和婚前医学检查“一站式”服务模式。建立标准化产前筛查机构,广泛开展产前筛查,普及产前筛查适宜技术。全面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加强筛查阳性病例的随访、确诊、治疗和干预,提高确诊病例治疗率,逐步扩大新生儿疾病筛查病种范围,建立新生儿及儿童致残性疾病和出生缺陷筛查、诊断、干预一体化工作机制,提高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服务可及性,夯实“婚前-孕前-孕期-产后”四道出生缺陷防治防线。

16.积极落实生育政策措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将生育支持融入所有经济社会政策,认真贯彻《临泽县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落实好生育津贴、育儿补贴、托育补助、购房补助、低收入家庭临时救助等支持措施,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创造有利于人口均衡发展的政策环境。

17.着力完善人口监测制度体系。健全人口动态监测、研判和预警机制,加强部门之间在户籍、婚姻、出生、死亡、迁移等领域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应用,实现教育、公安、民政、医疗、医保、社保等人口服务基础信息融合共享、动态更新。健全完善快速调查和数据直报制度,坚持人口监测数据月报制度,定期汇总分析监测数据,掌握人口变动和发展趋势,为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协会和群团组织优势,进一步做好面向计生家庭的服务关怀工作,积极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多元关爱的计生特殊家庭扶助关怀机制。

18.大力发展婴幼儿照护服务。建立健全婴幼儿照护服务政策和标准规范体系,采取公办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行业引导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等方式,加快发展托育机构,为城乡居民提供质量有保障、价格可承受、方便可及的普惠托育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儿班,将2-3岁婴幼儿托儿服务纳入以公立机构为主的普惠型幼教体系。

19.加强老年健康服务。深入开展居家医养结合全覆盖、社区医养结合双促建、医养结合机构改拓建和中医药医养康融合推进四大行动,落实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加强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签约合作,鼓励新建医养结合机构。完善针对老年人的院间转诊管理服务,开展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创建活动,建立老年人康复期护理联动机制,推进安宁疗护工作,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期管理、患病期治疗、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临终期安宁疗护等健康养老服务。构建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建立老年人能力状况评估制度,突出居家社区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

(五)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20.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印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和全国、全省卫生健康大会精神,鼓励开展中医典籍的研究及利用,深入挖掘道地药材资源,加强对传统制药、鉴定、炮制技术及老药工经验的继承应用。开展中医临床诊疗技术、养生保健技术、康复技术筛选,完善中医医疗技术目录及技术操作规范。建立西学中培训基地,持续开展县、镇、村三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和“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活动,把师承教育全面融入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实现师承教育常态化和制度化。

21.增强中医药综合服务功能。全面建成以中医医院为主体、综合医院中医药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中医门诊部和诊所为补充、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推进县中医医院标准化建设,强化中医药特色优势,不断提高县级中医医院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中医诊疗能力。深入推进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成立县域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优势病种诊疗能力,提升基层中医药综合服务水平。探索建立和完善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协作工作机制与模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推进中西医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协同创新,不断提升中西医结合服务能力。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连锁中医医疗机构、中医专科医院和只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中医门诊部、诊所。鼓励设立中医特色康复医院和疗养机构。以公立中医医院为主体,构建“治未病”新业态。推动“互联网+”中医医疗,大力推广使用“智慧中医”开展中医药服务。将适宜的中药、中药制剂、中医诊疗技术、中医医疗服务项目等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合理确定报销比例。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价格和医保政策,合理确定中医医疗服务收费项目、价格,体现中医药服务成本和技术劳务价值。

22.加快推进中医药产业发展。积极推行“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引导中医药企业自建或以订单形式,建设一批规范化中药材生产基地。到2025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左右,其中标准化种植率达到50%以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争取陇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贴息、补助、资金注入等方式,培育发展一批技术先进、核心竞争力强、主业优势明显的重点骨干企业,加快推动传统饮片、精制饮片、超微饮片生产加工,不断提高中药材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能力和水平。制定中药材流通体系建设规划,引导建设一批道地药材初加工与仓储物流中心,建立中药材集中仓储配送网络,形成集采收、产地加工、包装、仓储和运输为一体的中药材现代物流体系,引导产销无缝对接。推进中医药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中医医疗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家庭。

(六)深化健康促进行动,着力推动健康产业发展

23.广泛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实施全民健康教育工程,深入宣传党和国家关于维护促进人民健康的重大战略和方针政策,广泛宣传健康知识,培育健康素养,倡导健康生活,普及健康文化,推进以良好的身体素质、精神风貌、生活环境和社会氛围为主要特征的健康文化建设,在全社会倡导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充分调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群众参与健康促进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健全多层次、多元化的工作格局,使全民健康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24.大力开展健康促进行动。以营造健康环境、构建健康社会、优化健康服务、培养健康人群、发展健康文化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细胞”(健康镇、健康村、健康社区、健康企业、健康机关、健康学校、健康促进医院、健康家庭等)建设,筑牢健康临泽建设的微观基础。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项目、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为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镇卫生院等基层卫生健康机构主阵地作用,提供覆盖城乡所有居民的健康教育服务,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均等化,到2025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5%以上。

25.实施职业健康保护行动。持续开展重点职业病及危害因素监测,强化职业健康危害源头防控,深化重点行业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鼓励企业完善职业病防护设施,改善工作场所劳动条件。健全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撑体系,完善职业病诊断和救治保障。开展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推动健康企业建设,提升接触职业病危害劳动者的职业病防护意识和能力。到2025年,接尘工龄不足5年的劳动者新发尘肺病报告例数占年度报告总例数的比例明显下降。

26.促进健康服务产业发展。结合健康产业发展实际,合理定位、科学规划,在市政配套、机构准入、人才引进、执业环境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加快发展医疗、健康管理、健康养老、康复医疗、中医药、健康保险等服务产业,打造健康服务产业集群。落实农业、教育、发改、生态环境、文旅、体育等相关部门出台的健康产业政策,催生健康新产业和新业态,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健康服务产业,实现健康相关领域融合发展、协调推进

(七)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化进程,探索健康服务新模式

27.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制定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合理规划信息系统建设更新。加大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投入,建成惠民、惠医、惠政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立人口全覆盖、生命全过程、工作全天候的医疗健康工作机制,促进决策管理更加科学化、现代化,医疗服务更加精细化、规范化。推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影像检验信息互通互认,实现影像、超声、心电等检验检查结果共享调阅,远程医学信息平台全覆盖,区域内医疗资源共享。

28.拓展健康大数据运用。推进医疗健康大数据应用体系建设,强化居民个人生命周期医疗健康大数据应用,为群众提供互联网健康咨询、院前诊断指导、网上预约分诊、移动支付和检查检验结果查询、随访跟踪、远程医疗、双向转诊、处方流转、药品配送等线上线下一体化“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促进居民健康服务和信息管理连续协同。积极应用物联网技术、可穿戴设备等,探索健康服务新模式;建立“互联网+”医患沟通平台,探索医患沟通新模式。

29.打造全行业防护体系。全面落实主体责任,完善网络安全管理办法和考核机制。深化医疗卫生机构网络定级备案工作,全面开展网络安全等级测评;统筹各方资源,全力保障网络安全建设整改、等级测评、风险评估、密码应用安全性检测、运行维护等经费投入。强化网络安全核心岗位人员管理、整体防护、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数据保护等重点措施,提升卫生健康行业网络安全主动免疫和主动防御能力。加强网络安全业务交流,建立健全网络安全人才发现、培养和使用机制。持续完善网络安全应急体系,确保发生网络安全事件能妥善处置。

(八)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30.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从努力满足群众医疗需求入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多渠道投入资金,加大卫生业务用房、医疗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步完善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网络,创新医疗服务模式,改善居民就医环境,有效维护居民健康权益,促进卫生健康事业全面发展。

31.强化基础项目支撑。按照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工作的有关政策,着眼解决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短板弱项问题,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对疾控中心业务用房、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及设施设备配套改扩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的支持,进一步夯实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基础,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能力提供项目支撑。“十四五”期间,全县计划实施卫生健康基础设施项目5项,总投资1.5亿元。

(九)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医疗卫生综合监督

32.落实监督执法职责。修订完善部门权责清单,明确监管职责,整合医疗卫生行业监管职能和责任,加快推进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化和政务服务标准化。建立由卫健、医保、公安以及纪检监察部门组成的综合监管协调机制,负责统筹综合监管的协同指导和医疗卫生重大案件查处等工作。建立健全各级医疗机构服务质量、医疗安全、人力资源、财务资产、绩效考核等内部管理机制,落实医疗机构自我管理主体责任,主要负责人承担第一责任人责任。建立完善医疗卫生违法行为举报处理和奖励制度,进一步拓宽和畅通投诉举报渠道,规范投诉举报处置流程,完善舆情监测和应对机制,激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监督,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33.进一步提升监管能力。加强卫生健康综合监督执法队伍能力建设,按照国家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每万名常住人口配备1-1.5名卫生监督执法人员的要求,充实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力量。加强卫生监督执法人员业务培训,有序、有效推进综合监管执法队伍专业化、规范化、职业化建设。创新互联网卫监等卫生监管机制和服务模式,强化在线监测,推进手持移动执法终端和执法记录仪的应用,进一步规范监督执法行为。落实卫生综合监管执法业务用房、设备及执法经费等政策,保障医疗卫生监督执法需求。逐步实行卫生健康执法人员职位分级管理制度。加强卫生监督执法队伍作风和纪律建设,打造一支公正廉洁、执法为民、敢于担当的监督执法队伍。

34.严格监督执法检查。注重事中事后全流程监管和综合协同监管,全面推行医疗卫生领域“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检查,依法对医疗服务行业、职业健康、放射卫生、传染病防治、公共场所卫生、饮用水卫生、学校卫生、消毒卫生等进行常态化监管,对重点领域、重点场所、重点区域进行专项整治,对违法违规执业、虚假广告、诱导消费、乱收费、套取医保基金、小病大治、过度检查等医疗乱象严厉打击,提高监管执法效率,切实维护群众健康权益。积极推进职业卫生分级分类监督执法工作,巩固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成果。抓好煤矿、非煤矿山、冶金、化工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治理,加大对用人单位治理情况的监督检查,坚决查处一批职业卫生典型案例。

(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服务保障机制

35.着力引进急需人才。加强和改进卫生健康人才引进工作,保障医疗卫生机构用人自主权,公立医院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重点专科人才,可在政策范围内自主制定、发布、调整人才引进计划,自主设置任职资格条件和考察程序,按规定采取公开考核与考察的方式招聘。“十四五”期间,争取每年引进高层次紧缺专业技术人员10-20名,逐步形成专业合理的人才梯队,优化卫生健康人才队伍规模与人员结构。

36.重视培养重点人才。建立健全中青年卫生健康人才培养和支持体系,实施中青年卫生健康骨干培养工程,加强与甘肃省人民医院、兰大一院、兰大二院、甘肃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甘肃省妇幼保健院、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等医疗机构的合作交流,定期选送技术骨干到合作单位进修学习。到2025年,选拔20名医德高尚、技术精湛、科研能力较强、具备较高学术素质的优秀中青年骨干人才进行重点培养,促进其快速成长为学科带头人。加强医疗保健、公共卫生、社区卫生、中医药和卫生健康管理等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基层医疗机构人才梯队建设和临床学科建设长足发展,力争到2025年,城乡每万名居民拥有4名合格全科医生。统筹使用县域卫生人力资源,鼓励实行“县聘县管镇用”和“镇聘村用”,为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聘用合格的医务人员。建立标准化、规范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以“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主体、以“3+2”(3年临床医学专科教育+2助理全科医生培训)为补充的临床执业医师培养模式。重视加强疾控人才队伍建设,建立适应现代化疾控体系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着力培养能解决病原学鉴定、疫情形势研判和传播规律研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等实际问题的人才。

37.优化人才保障服务。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允许”的重要指示,落实绩效工资激励政策,完善体现卫生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薪酬制度。大力弘扬先进人物典型事迹,增强卫生人才职业自豪感。鼓励支持专业技术人才到省内外知名医院进行进修深造学习。对学术技术骨干进行适当的宣传和奖励,科研成果明显的专业技术人才,医疗卫生单位应当给予奖励。在留住人才上下功夫,从落户、就业、安居、补贴、奖励等方面入手,多措并举,全力做好人才服务保障,促进人才发展。县级公立医院实行人员备案制管理,镇卫生院增加人员编制,为人才引进提供制度保障推出一站式、全天候、全方位的人才服务措施,构建更加灵活、科学、高效的人才管理服务体系,让人才全身心投入到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中,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助力全县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坚持党对卫生健康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加强卫生健康系统党的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促进党建和卫生健康业务深度融合,以党建引领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卫生健康系统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全面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建立健全议事决策制度。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完善医德医风考核机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

(二)强化政策支撑。完善健康投入体系,持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保障机制。全面落实政府对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投入政策,加大对中医医院、综合医院传染病区建设的支持力度,在资金投入、人才培养、医保政策等方面予以倾斜。积极争取国家政策资金和专项资金,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依法进入卫生健康行业。所有卫生健康服务机构基本建设都要纳入本地国土空间规划,并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

(三)广泛宣传倡导。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维护促进人民健康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广泛宣传推进健康中国、健康临泽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主要政策措施。深入弘扬医学人文精神,加强正面宣传、舆论监督、科学引导和典型报道,普及科学就医、健康生活理念,引导公众树立尊重医生就是尊重生命的理念,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强对优秀医务工作者的宣传,选树先进典型,弘扬崇高精神,提高医务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职业认同感。

(四)落实部门职责。卫生健康、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医疗保障、机构编制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协调推进规划实施。卫生健康部门要制订县级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并适时动态调整,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严格把握中期评估节点,对目标任务进行必要调整;发展改革部门要将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安排,依据规划对新改扩建项目进行基本建设管理,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财政部门要按照政府卫生投入政策落实相关经费;自然资源部门要依法批准卫生事业建设用地;机构编制部门要依据有关规定和标准,统筹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编制,并适时调整;医疗保障部门要加快医保支付制度改革;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协调解决医务人员职称待遇方面的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