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政动态 走进临泽 政府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政民互动 临泽招商
政务公开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纲要 > 规划纲要

临泽县“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索引号
620723106/2022-00014
发文字号
关键词
发布机构
临泽县气象局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责任部门
生成日期
2022-09-05
是否有效

临泽县“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做好气象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中国气象事业70周年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全面构建“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气象业务体系,更好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立足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结合中国气象局《“十四五”气象发展规划基本思路》《全国气象现代化发展纲要(2015—2030年)》《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能力提升规划(2021-2025)》《气象发展规划管理办法》《甘肃省“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张掖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临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临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等编制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目 录


  1. 发展基础与形势


一、发展基础

(一)气象防灾减灾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效益显著

1.气象灾害防御体制机制逐步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建立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出台本行政区域气象灾害防御规划,修订《临泽县重大突发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成立市县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多部门共享共用的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投入业务运行,开展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完成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六个一”标准化建设,基层防灾减灾队伍管理更加规范。

2.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效益显著。开展气候变化对特色产业和行业影响评估业务,应对气候变化、人工影响天气、气候资源保护利用、大气污染防治气象保障、生态保护修复气象保障等成效显著。建立特色作物服务指标,开展制种玉米等作物的关键生育期预报、产量预报及病虫害发生发展预报等特色服务项目。

(二)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推进气象服务体制改革,运行机制规范化、业务布局集约化、产品供给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西部大开发”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战略,决策服务产品的针对性、敏感性、综合性和时效性显著提高,服务材料总量明显增加,各级党委、政府引用及批示次数显著增长。创新公众气象服务手段,发展气象官方新媒体,对接衣食住行游购娱学康等多元化需求。

(三)气象现代化整体实力再上台阶

1.综合气象观测网更加完善。国家级自动气象站实现自动观测、双套站运行,具备分钟数据采集和处理能力;区域气象站乡镇覆盖率达到100%;气象数据传输方式进一步升级,业务可用性、到报率得到极大提升。

2.气象预报预警准确率稳步提高。建立基于风险的全流程、精细化、标准化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气象预报预警准确率不断提高,基本气象要素短期预报准确率平均提升2.28%,气象灾害预警准确率提升3.5%。建立畅通农村气象信息发布渠道,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

3.信息网络及装备保障能力明显加强。推进气象业务“信息化、集约化、标准化”建设,通信网络传输能力得到提升,信息共享和气象数据处理能力明显增强,装备保障体系得到完善,气象装备稳定运行率、数据可用率进一步提高。

4.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进一步加强。为政府部门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决策支撑。继续开展气候变化对特色产业和行业的影响评估。提高对气候变化事实认识,关注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气象灾害事件对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开展气候生态精细区划,服务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发展。

(四)气象发展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统筹配置气象科技资源,不断强化气象科技创新,健全业务发展协同机制,十三五期间,降水现象仪、光电式数字日照计、天气现象智能视频观测仪等一批先进自动观测设备,在临泽国家气象观测站投入业务运行,建成1个天气网骨干站,气象综合观测向精密、高效、智能转变,实现了地面基本气象要素的自动化观测;全面推进气象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先后完成了灾害性天气短临监测预警、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省--县智能网格预报一体化业务平台等多个业务系统建设;开展了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风险预警、强对流落区预报等业务;暴雨预警信号平均提前2小时发布,雷暴大风预警信号提前100分钟、冰雹预警信号提前30分钟发布,气象预报预警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明显提高。县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已建立完成,实现了预警信息以短信、FTP、邮件为主、新媒体发布手段为辅的一键式发布和精准发布。

(五)气象事业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1.气象依法行政能力不断提高。依法履行气象行政管理职能,制定《临泽县气象局权责清单》,健全“双随机一公开”机制体制,建立气象部门行政执法人员名录库和随机抽查对象名录库,推进“互联网+监管”应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气象执法工作。与应急、消防等部门联合开展防雷电设施安全专项检查。建立规范性文件“废、改、立”清单并完成清理任务,气象法制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

2.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领导贯穿和体现到气象事业工作各领域全过程,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加强党组织建设,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其实施细则要求,完善廉政风险防控体系,有效保障气象事业健康发展。持续巩固精神文明创建成果,不断充实“省级文明单位”“四星级气象台站”的时代内涵。

(六)“十三五”气象事业重点工程进展良好

1.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工程。根据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在原有人工增雨雪规模的基础上,升级完善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可视会商系统;建成了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六个一”系统:即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数据“一本账”、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一张图”、预警信息发布传播“一张网”、规范制度“一把尺”、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一队伍”、气象防灾减灾业务支撑“一平台”,进一步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2.农业气象服务不断细化。推进主要农作物或特色农业的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和气象灾害风险区划,重点开展农业气象专项或特色服务。加快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综合发布系统和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编制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防御规划和防御指南,开展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培训,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基层防御能力。

3.气象台站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提升临泽县气象局(站)附属设施维修改造项目2016年完成“山洪业务平台配套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107.00万元,按照标准化气象台站建设要求完成职工宿舍及院落设施维修;2018年完成“临泽国家气象站供暖改造建设”项目,总投资45.00万元,完成空气能采暖热泵购置及地沟、锅炉房改造等;2020年末县政府启动“临泽县气象局迁建”项目,总投资超过1000万元,新建观测场、办公楼、宿舍楼及附属用房等。该类项目的实施,为气象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硬件保障,为干部职工工作生活创造了美好环境和舒适氛围,为临泽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形势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气象工作指明方向。新中国气象事业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作出重要指示,指明了气象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根本方向,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战略定位,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的战略重点,加快科技创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战略任务。“十四五”时期,要将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作为新时代气象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认真谋划临泽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临泽提供坚实有力的气象保障服务。

  1. 国家重要战略实施带来新挑战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气象工作必须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完善气象发展思路,丰富气象发展内涵,开创气象发展广阔前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要求气象事业必须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着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对气象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军民融合发展等重大战略,要求气象部门主动融入、主动作为,提供全方位保障服务。

(二)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出新要求

突发气象灾害监测有盲区,气象预报关键技术支撑仍缺乏,气象预警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问题还存在,科技进步为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对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提出新挑战。实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要求,需不断发展地面综合观测技术,创新应用智能监测技术。数值预报技术与模式的改进,重大气象灾害及灾害链发生机理、致灾条件、成灾规律的研究,气象灾害风险判别智能化、预报预警精准化、防御组织高效化和影响评估精细化等需求,需要加快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和5G等信息新技术在气象领域应用,建立跨学科跨领域科研与业务协作机制。

(三)临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新需求

临泽县生态环境脆弱,气象灾害种类多、致灾性强,突发性、极端性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等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且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这种影响将越来越大。“十四五”时期,临泽气象工作要始终坚持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定位,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提出的新要求,准确把握气象发展方位,准确把握临泽发展阶段性特征,紧紧围绕国民生产、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生态建设等对气象发展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努力实现气象综合观测精密化、预报预警精准化、风险研判智能化、防灾减灾高效化和保障服务精细化,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以高水平的气象现代化更好地服务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临泽时代篇章。


  1.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中国气象事业70周年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不断加快科技创新,努力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持续有力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努力谱写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临泽的时代篇章提供坚实有力的气象保障服务。

二、基本原则

科技引领,创新驱动。顺应信息化、智能化趋势,聚焦气象核心技术,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营造创新人才发展环境,全面推进临泽气象现代化建设。

统筹兼顾,协调协同。着眼于全局,统筹中央、地方、社会和市场的力量,兼顾业务、科技、服务、人才和管理,统一规划、布局和建设,协同推进临泽气象事业协调发展。

转变方式,绿色发展。从以往讲规模、重硬件、强基础建设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创新、质量提高、效益增强的建设思路转变,着力推进临泽气象事业可持续发展。

深化改革,开放合作。发挥好改革的突破性和先导性作用,破解影响和制约气象现代化建设的体制机制难题,积极推进市场开放与业务合作,全力推进临泽气象服务多元化。

需求牵引,共享集约。主动融入临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找准气象服务切入点、发力点和突破点,联合政府机构、行业部门共同推进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和科技成果共建共享。

三、发展目标

2025年,基本建成适应需求、功能先进的现代气象服务体系,智能精准、结构完善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开放协同、支撑有力的气象科技人才体系,规范有序、高度法制的现代气象治理体系,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气象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临泽气象整体实力接近全市先进水平,若干领域达到领先水平,气象保障全面建设幸福美好新临泽的能力显著提升。


  1. 主要任务


一、构建普惠共享的现代气象服务体系

(一)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保障生命安全

1.健全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进一步巩固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建立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为先导的危险地区人员提前转移机制,推进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法制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建设。强化气象灾害防御指挥机构的防范部署和应急指挥作用,突出气象灾害防御在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中的先导作用。推进防灾减灾信息资源整合与共建共享共用,健全常态化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建立气象灾害防御标准修订制度、重大气象灾害停工停课停业制度、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管理制度。推动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融入基层网格化社会治理体系,纳入基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志愿者组织化和普及化,鼓励、引导社会组织、个人和企业参加气象防灾减灾救灾活动。修订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构建灾害信息反馈机制,实现预警、灾情互联互通。

2.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水平。基于多源观测资料和实况分析数据,研发灾害性天气智能监测、预报和报警技术并应用于一体化业务平台,实现灾害性、转折性和高影响天气的快速识别、精准预警,提高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和气候趋势预测水平。针对暴雨、强对流、寒潮、大风、沙尘暴等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提供影响预报、风险预警等精细化产品,发展气象灾害决策支持服务。

3.强化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建立部门联合、上下衔接、管理规范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机制,为涉灾部门提供突发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服务。建设汇聚各部门各类预警信息、风险信息、应急责任人信息和基础信息的突发事件预警大数据,发展基于大数据的突发事件综合风险分析与预警决策系统,为涉灾部门灾害管理提供数据分析服务。健全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叫应”机制,发展精准靶向预警信息发布技术,构建精准、直达和广覆盖的预警信息发布网络,实现预警信息第一时间直达政府决策者、部门应急责任人、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和社会公众。

4.注重气象灾害风险防范应对。针对全县干旱、暴雨、高温、低温冷冻、大风、冰雹、雪灾、沙尘暴和雷电等九种主要气象灾害,进行综合风险普查和隐患排查,开展精细化风险区划,形成定量化评估能力,绘制数字化风险地图。建立气象灾害风险防范机制,加强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评估产品在城乡建设、灾害评估、指数保险等方面的应用,提高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推进部门合作由联动机制向技术融合发展,提升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精准度和提前量。

(二)打造现代经济气象服务新高地,保障生产发展

1.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强化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和农业气象灾害区划、定量化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支撑,优化农业气象观测与试验站网,建设智慧农业气象大数据平台、业务平台、服务平台。加强农作物生育期关键节点干旱、暴洪、冰雹、低温冻害等农业气象灾害预测预报服务,推动建立集天气、气候、气候变化服务于一体、覆盖关键农事活动全过程的跟踪服务机制,提高保障粮食安全气象服务精准化水平。开展玉米种业气象服务试点,提高种子产业发展气象科技支撑能力。

2.服务新兴工业壮大。围绕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强新能源、新材料和新兴生态工业气象保障服务。针对优化工业园区和新能源产业布局,改革完善管理服务机制,开发气候资源高效利用潜力和气候风险评估业务。开展输电通道电线覆冰、大风、雷电等气象灾害区划,建立油气管网高影响天气预报预警指标体系。发展多时间尺度的电力负荷预测业务,保障电网高效稳定运行。引进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价和风、光电功率预测系统和水电站发电量和水电站运行安全保障气象服务技术。

3.服务全域旅游做强。开展重点旅游景区气候资源和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区划和评估工作。推进景区旅游气象观测系统及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建设。研发景区旅游景观预报和旅游气象指数预报先进技术,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旅游气象服务产品。建立健全重点景区旅游气象服务信息发布机制,将气象信息融入旅游服务体系,实现气象信息精准高效主动推送,发展伴随式智慧旅游气象服务。

4.服务现代服务业升级。针对通道物流产业,面向智慧物流、多式联运、网络货运等现代物流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现代物流气象服务业务体系。强化与公安、交通等部门合作,优化暴雨(雪)、冰冻、雾、大风、沙尘等交通高影响天气预警产品,搭建集实时监测、智能研判、预警发布、管控处置、反馈评估为一体的公路交通气象快速响应服务平台。建立“一带一路”沿线物流运输气象保障体系。发展智能网格预报客观技术,提升预报场时空分辨率,构建智能数字预报新业态,服务保障会展经济发展。

(三)深化民生福祉气象服务新发展,保障生活富裕

1.丰富公众气象服务供给。推进城乡、区域、人群之间气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基本气象要素监测、预报服务时空分辨率。丰富气象服务产品供给,创新气象服务产品表现形式,完善公众气象服务产品体系。建立以智慧气象为核心的气象服务平台,发展基于位置和场景、精准高效、主动推送的普惠化、分众式公众气象服务。推动气象服务融入公众生活,加强居民生活环境气象服务,满足人民群众衣食住行游购娱学康等多元化服务需求。

2.做好乡村振兴气象服务。开展重大气象灾害、作物病虫害预防等农业气象新技术研究,建立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动态评估机制,健全农村灾害性天气预警发布机制。持续推进农业气象直通式服务信息进村入户。开展气候标志认证,完善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和溯源体系,打造系列“气候好产品”。挖掘乡村生态气候资源,助推发展乡村旅游新业态。推动气象服务美丽乡村建设,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建设标准化行动,做好平安乡村建设气象服务。成立制种玉米气象服务中心。联合开展农业保险天气指数研究,稳步推广农业保险气象服务。

3.增强城市气象服务能力。将气象智能观测、灾害风险智能感知和分区预警能力等技术运用于宜居城市、绿色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等建设。以内涝、交通、突发事件等城市运行重点领域为目标,推动气象服务与城市精细化管理深度融合,丰富面向城市运行和智能管理的专项气象服务。推进气象信息融入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为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注入气象智慧。

(四)拓展生态文明气象服务新领域,保障生态良好

1.完善生态气象监测预警评估业务。完善生态气象观测站网,增加生态气象监测要素。开展无人机生态气象监测,增强自动化观测能力。加强生态气象监测、生态风险气象预警、生态经济气象支撑、生态治理气象服务,深化森林草原火灾、有害生物气象风险预报预警服务,开展气象灾害对生态系统影响评估服务。

2.助力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优化空气质量、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重污染天气预警、沙尘监测预报预警等环境气象预报服务体系,加强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和突发环境事件气象应急保障能力建设,与生态环境部门建立空气污染气象条件研判预报联动机制,提升气象保障大气污染防治的精准化水平。提高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气象决策服务精细化水平,科学评估沙尘天气事件对植被覆盖、植被质量、绿洲变化、大气质量等的影响,为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更加精准、靶向的气象保障服务。

3.推进人工影响天气业务高质量发展。构建监测精密、技术先进的“天基-空基-地基”云水资源立体探测系统,推进作业装备与设施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改造,建设监测与作业一体化物联网智能作业站点,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布局,建成统筹集约、协作有力、布局合理、科学高效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加强生态修复型、应急救灾型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提升对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森林草原防灭火、重大社会活动等人影保障成效。健全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监管体系。

(五)发展专业精细气象服务新业务,提升保障能力

1.搭建智慧气象服务技术体系。依托气象大数据云平台,构建支撑智慧气象服务发展的集约化数据环境。发展自动感知、智能研判、精准推送的分众化智慧气象服务业务。探索自动智能的气象服务产品制作技术,建立基于影响的气象服务指标库、算法库和知识库,搭建智慧气象服务引擎和开放式架构的智慧气象服务平台。加快形成用户需求分析、产品加工、自动分发、效益评价为一体的气象服务技术体系。引导激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智慧气象服务科技研发积极性和主动性。

2.创新专业气象服务供给模式。因地制宜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城镇气象服务项目,探索发展基于需求、基于位置、在线交互、预报预警信息精准定向推送的伴随式气象服务精准供给模式。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决策气象服务和行业气象服务供给体系,强化农业、交通、旅游、水文、能源等重点行业全过程、全链条气象服务。开展针对社区、商业区等人口密集区域的气象预警服务。积极探索加入跨省区交通、能源、物流等气象服务联盟。

3.打造官方气象服务融媒体矩阵。丰富适合不同媒介、不同领域的气象服务产品,开发打造“临泽气象”官方服务融媒体矩阵。完善媒体融合机制,实现气象服务产品制作与多元发布渠道无缝衔接,形成面向广播、电视、网络、移动客户端等各种传播渠道的信息采集、产品加工、多元传播高度集约、自动化的融媒体服务业务。

二、构建智能精准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

(一)发展精密监测业务

1.升级高影响天气监测装备。更新地面气象观测装备,增补能见度、降水现象、固态降水等观测项目,建设四要素以上气象观测站并结合服务需求优化加密地面气象观测站网。发展志愿气象观测,推动通航机场地面气象观测站及铁塔、高铁、高速公路自动气象站纳入志愿气象观测站序列。

2.规范协同观测与数据应用。开展综合观测数据质量检验评估,推进综合观测数据标准化建设,强化雷暴大风、冰雹等灾害性实况格点和“天脸”图像产品应用。加强观测与预报互动,强化观测数据的模式应用,建立观测与预报服务互动评估系统。

(二)发展精准预报业务

1.预报技术体系。发展以大数据为基础,以数值预报模式和人工智能相结合的“双引擎”预报技术体系。深度参与大北方数值预报联盟研发工作,强化睿图-西北模式对风电、沙尘、智能网格预报业务的支撑。发展智能网格预报客观技术,完善降水、气温、强对流天气逐小时客观预报工具,提升24小时内网格预报场时空分辨率。建立完善延伸期预报和气候预测网格化业务,发布基于逐月滚动的常规要素季节-多季节预测和年景预测产品。

2.加快推进精准智能化的监测预警业务。发展分区域、分灾种、分强度的突发灾害性天气自动监测业务,实现极端天气自动快速监测报警。发展实时灾害性天气过程智能评估和预评估业务。发展基于智能网格预报的灾害性天气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业务。

(三)发展大数据应用业务

1.建立“数算一体”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做强气象大数据云化业务,实现与上级气象大数据云平台任务对接,融合各业务领域数据应用业务算法,实现“数算一体”。深度参与上级云平台互联互通、数据同步、跨域访问,推进气象业务系统“云化”改造、集约发展。完善“天镜”综合监控系统,推进业务运行大数据在自动化、智能化运维和数据驱动业务决策中的应用,实现全数据管理、全业务支撑、全流程监管。

2.构建新型信息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实施气象数据分类分级管理,提高数据资源保护能力,确保数据安全。构建一体化安全防护体系,探索融合互联网的气象网络安全整体技术架构。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能力建设,强化网络安全态势整体监控,提高主动防御和突发事件自动化处置能力。

3.改进支撑有力的气象数据业务体系。加强部门内数据收集、部门间数据交换,不断丰富地球系统多圈层数据种类。统一对外数据服务出口,确保提供权威、安全、可靠、高质量对外数据服务。基于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实施贯穿“需求-收集-处理-应用-服务”数据全生命周期数据管理。

(四)发展气候变化应对业务

1.支持极端事件的科学研究。开展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干旱、暴雨、冰雹、寒潮、霜冻等)时空演化规律、关键影响系统等研究,发展其客观描述指标体系。研究不同类型极端事件发生的天气学配置模型和气候背景类型,分析海洋和青藏高原多时间尺度因子相互作用对不同类型极端事件影响机理。

2.发展生态气象评估技术。研究分析影响生态系统、水资源和农业的气象条件,构建相应的气象条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发展生态系统质量、水资源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气象评价技术,建立完善的气候变化评估业务系统。

3.加大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发展气候可行性论证核心技术,建成面向宜居城市、绿色城市、智慧城市等城市建设以及能源、交通、生态等重大工程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体系。建立涵盖宜居气候资源、旅游气候资源、气候生态资源和气候品质的气候资源监测与评估技术指标体系。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临泽风能、太阳能开发的资源储量、技术开发量和经济开发潜力分析,研究大规模清洁能源开发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三、构建开放协同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

(一)加强气象科技创新

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需求,以突破气象核心技术和区域共性关键技术为主线,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依托各类项目,着力加强监测、预报、预测、预警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

(二)推进研究型人才培养

围绕关键科研业务,聚焦科研业务关键难题和技术,继续推进人才培养力度和创新团队建设。转变业务人员传统工作方式,通过智能化技术发展和集约化流程重构,推进岗位职责再造,适当增加技术开发、科研或成果转化应用等职责任务,建设适应现代气象业务高质量发展研究型人才团队。

(三)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

统筹协调各类人才发展,持续提升人才队伍素质,优化人才结构,坚持用好现有人才和精准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并重,加快优秀青年后备人才队伍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培育高水平创新团队,激发创新活力。加强干部轮岗交流和监督管理,加大实施干部上挂跟班学习制度。大力发现选拔培养优秀年轻干部,持续选优配齐配强领导班子,健全“选育管用”全链条机制,培养建设一支符合新时代好干部标准、适应新时代临泽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专业化气象人才队伍。

营造人才成长发展环境。健全人才工作领导机制,实施人才发展规划,贯彻落实激励气象科技人才创新发展若干措施及配套方案。强化气象人才政治引领吸纳,从人才发现、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全链条、全方位做好人才服务保障工作,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发展的良好氛围。

(四)推动气象科学普及宣传

全面提升气象科普现代化水平。大力推进“互联网+”气象科普。以气象科普信息化建设为核心,带动气象科普理念、内容创作、表达方式、传播方式、运行机制、服务模式、业务平台全面创新。依托新信息技术手段,完善气象科普宣传业务系统,创新气象科普精准、定向、定制的服务模式。继续推进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打造气象防灾减灾救灾现代化科普阵地。

加快形成气象科普发展合力。完善气象科普管理机制,建立气象科普评价评估制度,规范评价评估标准,将气象灾害防御科学普及工作纳入各级综合科普体系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扩大气象科普社会化途径,调动各方潜在力量,探索和创新跨行业、跨领域科普合作模式。推动品牌体系建设,开展系列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气象科普活动,扩大气象科普社会影响力。

全力构建气象宣传全媒体格局。聚焦气象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防灾减灾等重点工作发挥气象宣传助推作用。围绕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活动,加强意识形态形势研判,做好舆论引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四、构建规范有序的现代气象治理体系

(一)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强化政治引领,坚定政治信仰、提高政治能力、净化政治生态,为新时代临泽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持续深化理论武装,推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努力建设学习型部门。准确把握和积极落实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气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推进党的建设和气象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相互促进。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二)深化气象重点领域改革

1.深化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构建以气象大数据云平台为“云”,气象应用系统为“端”的“云+端”气象业务技术体制,实现全部业务应用系统融入气象大数据云平台。优化观测、预报和服务业务布局,建立数据直传、产品直算、服务直通、全程监控的业务流程,实现观测、预报、服务业务高度集约和有机互动。

2.深化气象服务体制改革。培育服务新增长点,挖掘发展新潜力,拓展服务新领域,提升气象服务创新供给能力。强化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应用,推动气象服务转型发展。优化业务服务布局、分工和流程。分类推进专业气象服务发展,完善专业气象服务机制,鼓励和引导多主体提供气象服务。

3.深化综合管理体制改革。统筹优化管理部门和技术支撑机构设置,构建集约优化协同高效的职能体系。持续深化气象部门“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继续开展证明事项清理。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

(三)加强气象法规标准建设

1.履行气象执法普法职责。依法履行气象行业管理职能,创新社会管理,加强气象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联合执法机制。全面推行气象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配合落实气象行政执法证件统一制发管理专项工作任务。

2.全面推进气象法治建设。严格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决策部署,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精准施策、靶向发力,全力抓好气象法治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任务落地。

3.构建适应气象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强化标准意识,建立以标准为依据的行政管理和业务考核工作体系,严格执行地方气象标准,严格落实“执行标准清单”制度,建立健全气象标准实施反馈机制和效益评价机制,开展标准应用效果评估和监督检查。

(四)推进文化事业协调发展

实施新时代气象文化建设。加强气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气象文化宣传力度,拓展气象文化传播途径,突出气象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打造特色气象文化品牌。弘扬“准确、及时、创新、奉献”气象人精神,加强气象文化基础设施和阵地建设,提升基层台站文化凝聚力、感染力、号召力,营造浓厚文化氛围。完善气象文化建设交流机制,优化气象文化建设发展环境,搭建气象文化建设创新平台,开创气象文化建设新局面。深入开展文明单位升级工程,继续晋级“星级气象台站”。


  1. 重大气象保障工程


一、基础性气象能力工程

(一)气象台综合观测能力建设

临泽县气象局业务平台建设工程。为落实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要求,实现临泽气象业务现代化,推动临泽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施业务平台建设工程,建设全倒装COBP1.2LED拼接显示系统、基础气象业务平台、为农服务信息平台、装备保障业务仪器收纳及实操演示平台和业务值班配套设施,实现气象装备保障数据实时监测、气象业务远程学习、现场教学等功能,为天气预报、监测预警、作业指挥提供良好硬件支持。

(二)基层台站基础能力提升工程

临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建设。为实现气象传统文化、地方文化、现代科技融入台站环境建设,营造浓厚文化氛围,创建科普教育基地。拟建设以气象现代化科技展示、气象文化背景墙、气象谚语雕刻路、古代气象仪器变迁史等为主要内容的临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

二、应用性气象服务工程

(一)丝路寒旱农业气象服务工程

1.农业气象监测站网建设。建设适应临泽寒旱农业发展新一代特色农业气象监测网,在全县特色作物代表性区域设置不同类型气象观测站和试验站,配备现代化观测与试验设备,建立特色作物气象观测试验基本保障系统。在现有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点基础上,增建重点区域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配备先进农田小气候、设施农业小气候、作物生长实景监测及生长量、生长状况等观测设备。

2.特色气象服务系统。通过寒旱特色作物(制种玉米、食用菌等)观测,建立集情报预报服务、气象灾害防御、气候资源利用及适用技术推广应用为一体寒旱农业气象综合服务系统。开展特色作物气象要素及发育期、发育状况、品质等同步观测,建立完善特色农业气象指标等基础资料数据库;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综合发布系统;运用新媒体、新技术进一步拓展信息发布渠道策略,提升智慧农业服务水平。

3.乡村振兴专项建设。开展特色作物气象服务示范站建设和特色农业气象观测试验研究。发展特色作物气象服务技术,完善服务方案、流程,健全指标体系,开展监测资料分析应用。加强重大农业气象灾害服务,开展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完善特色农业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种植区划和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开展优势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估与认证,打造本地“气候好产品”。

(二)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工程

临泽县人工增雨(雪)工程地面作业能力建设。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大力提升我县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水平,为临泽县生态修复、抗旱救灾、水库蓄水等提供强有力保障。对现有扎尔墩滩作业点进行标准化改造,建设“两库、两室、一平台”,列装高性能火箭作业装置、人工增雨特种车辆;在作业点附近布设具备固态降水监测功能的六要素自动气象站,为作业效果评估提供数据支撑;增加作业频次,扩大作业规模,积极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

三、支撑性气象科技创新工程

优化升级气象观测站网。在全县选取7个区域站,安装称重式降水传感器、地面温度传感器,提高对乡镇降雪、霜冻天气的监测能力。健全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分类型、分区域、分层级的主要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以及多尺度隐患识别、阈值确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制图和风险区划的技术方法和模型库,编制主要气象灾害防治区划和防治方案,推进暴雨诱发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以及森林草原火灾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业务精细化。开发市县一体化气象防灾减灾业务系统,推进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融入基层综合治理体系建设。


  1.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推进党建与气象业务“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常态化、制度化。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建立健全规划有效实施的保障机制,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形成工作合力,确保规划发展目标和各项重点任务顺利完成。做好本规划与临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张掖市气象事业发展规划之间的衔接和协调,确保总体要求一致,空间配置和时序安排协调有序。

深化合作机制,统筹地方资源,推进局地合作。加强与相关部门间、气象行业内平台共建、信息共享与技术交流,创新协调机制,综合提升气象服务效果。

二、加强财政保障

建立健全与气象部门现行领导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双重气象计划体制和相应的财务渠道,争取国家气象主渠道投资力度不断加大,进一步完善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将气象事业纳入地方同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财政预算,形成稳定的地方财政投入渠道。强化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更好地发挥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鼓励社会资源参与气象服务供给,推动相关专业气象服务纳入本级政府购买服务清单。

三、加强评估考核

完善规划实施“动态监测—中期评估—总结评估”的监测评估体系,综合部门考评和第三方评估手段,加强评估结果运用,严格把握中期评估时间节点,做好相关目标调整。加强规划实施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价,规划约束性指标分解到年度作为检查考核的主要内容。规范气象工程项目建设程序,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