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政动态 走进临泽 政府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政民互动 临泽招商
政务公开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纲要 > 规划纲要

临泽县卫生局关于 印发临泽县“十二五”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索引号
620723027/2022-00059
发文字号
关键词
发布机构
临泽县卫生健康局
公开形式
责任部门
生成日期
2022-09-05
是否有效

临泽县““十二五””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

为加快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明确““十二五””期间我县中医药事业改革和发展目标任务,根据《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甘肃省““十二五””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甘卫中法〔2011〕199号)》的精神和工作要求,结合我县中医药事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我县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十一五”期间,我县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省、市的中医药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经过全县上下共同努力,中医药事业快速稳步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中医药工作组织领导与管理得到加强。积极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领导、扶持和投入,进一步强化卫生行政部门管理职能,认真开展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质量管理和中医药特色建设活动,进一步规范中医药诊疗特色服务。

(二)中医药服务能力逐步加强。目前全县拥有公立中医医院1家,综合性医院和各乡镇卫生院均设置中医科和中药房,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三)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公立中医医院发挥中医药科研工作的龙头作用,紧紧围绕名院、名科、名医的建设目标,不断培育中医药科研力量,不断加大中医药科技投入,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取得较好的成绩。

(四)中医药人才队伍素质明显提升。实施中医药人才素质提升项目,扎实推进中医药人才培养。实施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培养计划,认真抓好中医药人才引进,开展基层中医药临床实用型人才和中青年中医药骨干队伍建设。至2010年,全县有中医类别执业医师15名,执业助理医师23名。

(五)城乡社区中医药工作可及性进一步扩大。积极引导城乡社区居民应用中医中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不断探索中医药参与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的模式与机制。“十一五”期间,中医药服务技术不断向基层普及,全县共有村卫生室86个,目前已有 25 个村卫生室开展中医药服务。

二、我县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县中医药事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但从总体上看,我县中医药事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发展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中医药事业发展明显滞后于卫生事业发展,中医医疗机构起步晚,基础差、底子薄的状态尚未得到根本改善。

(一)保护、扶持、发展中医事业的政策还没有得到充分落实。对照国家条例和国务院、省政府两个文件精神,我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一些政策还没有落实到位,对保护、扶持、发展中医事业政策的落实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县财政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不足且不稳定,财政投入与中医药快速发展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当前中医药事业的基础薄弱,特别是中医医院的发展相对滞后,占地面积小,房屋陈旧,基础设备设施落后,中医医疗设备简陋,影响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二)中医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力量薄弱。目前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机构和专职人员短缺,管理水平和能力跟不上事业发展的需求。中药产业管理职能分散于各相关职能部门,统一协调的产业发展机制还没有形成,影响了中医药事业的协调发展。

(三)中医药工作人才短缺,城乡发展不平衡。中医药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困难较大,中医高层次人才和传统中医师较缺,限制了我县中医药技术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基层适用型中医人才短缺,由于基层学习和工作平台条件较差,待遇相对低,人才外流也较多,中医专业医学生大多不愿到基层工作,因此后继乏人状况较为严重,技术力量薄弱,导致中医业务不断萎缩。

(四)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薄弱,特色优势不明显。由于中医药服务“简、便、验、廉”的特点,其医疗费用相对比较低,收入难以支持医院的发展,从而进一步诱导了中医医疗机构开展西医医疗技术,致使中医特色不断丢失,竞争力越来越弱。原本基础薄弱、竞争能力低的中医医院,由于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使生存与发展困难进一步加剧,在学术水平、创新能力、人才培养和综合服务能力与综合性医院差距越来越大,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疾病救治能力方面有进一步边缘化的危险。

(五)中药材产业种植、深加工和经营体系不完善。我县中药材产业仍停留在第一产业的层面上,离中药现代化相距甚远,缺乏市场竞争力。中药种植主要以农户分散种植为主,种质资源保护及良种繁育体系还未有效建立;农户规范化种植程度低,药材质量参差不齐;企业加工技术创新滞后,产品附加值不高,与中药产业现代化科技创新要求相比,我县企业投入明显不足,导致中药材加工企业缺乏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新产品。

三、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贯彻省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甘肃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把发展中医药事业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以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为主线,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政策保障,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全面推进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围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到2015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均衡发展、功能完善、优势突出、与群众需求相适应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中医药服务机构建设更趋完善、中医药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中医药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中医药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防治重大疾病中的作用更加显著。

2.主要指标: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重点抓好现有公立中医医院的建设,基本建成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力争中医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150张;大力推进中医药“三进”项目,全县100%的乡镇卫生院能提供基本中医药服务,60%村卫生室能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抓好中医药人才培养和引进,开展名中医师带徒项目,培养传统型中医师;进一步增强中医药科研和创新能力,建成省、市级中医(中西医结合)重点学科3个,切实提升中医药总体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四、主要任务

(一)健全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要求,配置好中医医疗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符合当地医疗规划的设置前提下,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中医药服务领域,促进全县中医药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2015年,要把县中医医院建成中医特色显著、服务功能完善的现代化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健全,中医药专科特色优势突出,基本服务功能齐全,具有区域带动辐射作用,成为服务基层的中医药发展“龙头”。

十二五期间,全县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基本普及中医药服务,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设立中医科、中药房,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基本中医药诊疗器具和必备中药,能提供中医药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要抓好对乡村医生使用中医适宜技术的培训,使村卫生室能为村民提供简便廉价、疗效优良的中医药适宜技术。

(二)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

1.抓好医院的基本建设,强化中医医院的硬件水平。全面加强县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县中医医院住院部建设项目,到2015年,争取中医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150张。

2.以“名院”建设为载体,提升中医医院的科学管理水平。针对中医医院存在与综合医院同质化发展的弊端,抓好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深化中医医院内涵建设,把突出中医医院的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作为中医医院管理的中心内容来抓,营造中医医院抓中医特色建设,以抓特色来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共识。

3.加强中医药重点学科(专科)建设。2015年,全县要建设5个有明显中医优势和特色,能带动相关学科发展的中医或中西医结合重点学科,5个重点专科,力争有3个中医或中西医结合重点学科或专科进入省、是重点学科、专科行列。

4.注重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突出中医药在疾病防治中的疗效、价格等优势,提高中医药诊疗水平,拓宽服务领域,规范服务模式。加快实施疗效确切、技术规范的中医临床诊疗规范及临床路径研究;促进中医药临床特色优势标准化建设,加强中医特色制剂的研究开发;培育和推广先进适宜、安全可靠、疗效确切的中医药适宜技术,逐步形成有特色、有影响的中医药适宜技术示范网络。

5.加强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建设。组织开展医院感染管理和传染病防治知识与技能培训,提高中医医院对感染性疾病防治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建立中医医院质量控制体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高中医医院急救能力,到2015年基本完成中医医院急诊急救建设任务,使其成为区域医疗救治体系的组成部分。

(三)强化农村和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

1.大力推进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单位建设项目。以开展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和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中心建设为载体,大力推进中医药服务“三进”项目,即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在城乡社区普及中医药服务技术和中医药知识,提高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知晓率和满意率。

2.开展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创建活动。树立县级中医医院在农村中医药工作中的指导作用,中医医院内要设立中医指导科,负责指导县域内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中医药工作,统筹发展县、乡、村三级中医药服务。认真推进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特色诊疗区域建设,并以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专科建设为重点,集中中医药优势资源,重点建设一批中医药特色乡镇卫生院。

3.加大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力度。2015年,全县筛选15项技术成熟、疗效优良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应用。县中医医院建设中医药适宜技术示范基地建设,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进社区、进农村”活动,全县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普遍掌握15乡中医适宜技术。

4.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中的作用。鼓励使用“简、便、验、廉”的中医药,到2015年,中药、中医诊疗项目的补偿比例比西药、西医诊疗项目应有所提高。

(四)优化中医药人才队伍结构。

抓好中医药现代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实施人才战略工程,要制定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积极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学科带头人,以及具有研究、开发和成果转让能力的中医药专家,推动全县中医药教、科、研工作的发展。要制订鼓励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到基础医疗机构工作,提升基层单位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推进中医药人才素质提升工程,抓好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促进中医药人员队伍的整体提高。

“十二五”期间,全县中医系统培养5-10名中青年中医药学术带头人,培养5-10名中医药临床、药学、教学、科研、管理优秀人才,培养5-10名优秀中医护理骨干;加强对中医医疗机构中的西医人员的中医药知识培训;中医药人员继续教育率达90%。临床医生60%达到大学本科,医技和药剂人员50%达到大学专科,护理人员50%达到大学专科,全科医师和乡村医生的中医药知识培训率达到100%。

开展农村中医骨干培养项目,做好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工作,培养一批以中医药服务为主要手段、掌握全科医学知识的社区中医药人员。加强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的准入和培养工作,并注重培养具有良好中医药理论功底,熟练掌握现代医学理论与技术的“中西医结合双能型人才”。

(五)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认真抓好中医药科研工作,依托县中医医院,打造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加强对科研项目的管理,确保中医药科研项目的层次和完成质量逐步提升。

(六)加快中药现代化、产业化进程。

1.进一步明确中药产业发展目标和定位。坚持“科技创新、跨越发展”的方针,树立标准为先、质量为本、科技为先、品牌为本的理念,打造高起点的现代中药产业架构,全面推进中药现代化和产业化。

2.立足资源优势,推进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建设。出台中药材产业扶持政策,加大对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建立中药材种植基地。应用先进的栽培技术和生物技术,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3.支持和鼓励院内中药制剂的研发和使用。支持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研发使用,鼓励医疗机构将传统名方和名老中医验方委托药品生产企业或医疗机构制剂室研发为方便的院内中药制剂。加强院内制剂管理,保证中药制剂的质量和安全,在卫生、药监部门认可的前提下,院内中药制剂可以在技术协作、对口支援的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共同使用。

(七)加快推进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

要进一步加强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中医医院的信息化进程,努力打造“数字化中医医院”。重视信息化技术在中医药科技创新领域的应用,加快中医药资源、医疗、文献、科研数据库的建设,推广双向转诊、远程会诊、电子病历等信息技术服务,不断完善中医药信息网络平台建设。

(八)推进中医药文化建设。

开展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基地建设,把中医药文化作为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开展中医药古籍整理和保护。加强中医药宣传队伍和网络建设,针对不同地区和人群的特点,采用讲堂、论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中医药科普知识宣传工作。

五、保障措施

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甘肃省“十二五”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贯彻实施力度。进一步深化中医药改革,完善有利于中医药发展的扶持政策,切实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领导,确保各项中医药政策执行到位。促进全县中医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深化中医药体制和机制改革。积极稳步推进公立中医医院改革,探索中医医院的补偿机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集中力量办好承担中医药学继承发展任务、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代表区域中医药发展水平的现有中医医疗机构。继续动员和鼓励民间资本举办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中医机构,参与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大中医机构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力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医机构内部各环节、各岗位之间公平有序竞争的机制,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增强中医机构的生机和活力。

(二)制定和完善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发展中医药事业要坚持政府主导的精神,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对中医药事业的扶持力度。协调政府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力度,到2015年,市中医事业费占卫生事业费的比例达到10%以上,并确保对中医药投入的增长比例不低于对卫生投入的增长比例。增加对中医药专项经费投入,要把中医医院的基本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设备购置上给予支持,提升中医医院的基础设施水平。进一步完善中医机构补偿机制,充分考虑中医药的特点,适当提高中医诊疗技术服务价格,体现中医技术劳务价值。中医医疗机构继续作为统筹地区全体参保人员的定点医疗机构。

(三)加大对中医药的宣传力度。加大中医药新闻宣传工作的广度和深度,把宣传工作的重点放在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工作全局,放在针对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上,放在中医药改革与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和先进典型事迹上,放在中医药知识的科学普及上,着力宣传中医药的科学性以及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的作用与优势。继续大力宣传中医“名院、名科、名医",增强品牌效应,使社会和群众更多地了解中医药、接受中医药,支持中医药,应用中医中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

(四)加强中医药队伍行风建设。切实加强对中医药队伍行风建设的领导,大力弘扬正气,塑造行业的良好社会形象。建立和完善各项监督制约机制和工作机制,全面落实行风建设责任制。中医医院要把“以病人为中心,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主题的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向纵深推进,大力开展行风和职业道德建设,创新服务模式,改善服务态度,提高群众满意度,树立中医药行业的良好形象,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