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政动态 走进临泽 政府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政民互动 临泽招商

【我的乡村我的家】和谐友好

发表日期: 2023-02-21 10:30 编辑录入:临泽县融媒体中心编辑 来源:
 : 

【村名由来】

友好村,始建于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初名平虏堡。北凉时期称若厚坞。由唐至清的1000余年间,先后有沙陀、吐蕃、回鹘、西夏、元蒙等政权阶级统治。明朝易名平夷堡,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恢复临泽县建制,设甘州府抚彝分府,为避“东夷”之闲改平夷堡为平彝堡。新中国成立后于1956年在平彝堡境内建成中苏“友好高级农业合作社”此后便以友好为地名。1983年3月,全县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改友好大队为友好村。

村庄档案】

友好村,隶板桥镇管辖,张罗公路临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北倚合黎山脉阎良山,南临黑河,东连红沟村,西与古城村毗邻。下辖9个合作社303户1100人,乡村耕地面积3581亩,以玉米制种、特色林果等产业为主,2021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9841元,先后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村”、市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张掖市卫生村”、县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蓝天是白云的家, 森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友好是我的家。”在河西走廊中段,黑河水与合黎山相会的地方,有一块古老而又充满朝气的地方,小河清流,枣香引蜜,千般风情尽收眼底,这就是我的家乡——友好村。

伴随着晨鸡报晓,辛勤的友好人民开启了一天的忙碌生活,张罗公路沿岸的林果园内花果飘香,葡萄像一串串珍珠一样挂在树上,苹果、梨子、杏子沉甸甸的挂在枝头,一片丰收的景象,辛勤的农户正在果园劳作,脸上露出丰收的喜悦。近年来,友好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持续增加群众收入,形成了玉米制种、草畜产业、林果产业、旅游服务业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黑河流经友好全境,两岸绿树葱茏、水草丰茂,田畴万里、宜居宜游,张罗公路穿境而过,两侧葡萄长廊透出幽幽绿意。友好村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建设了村级文化活动中心;立足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打造着宜居的天堂。

围绕国家级玉米制种核心区建设,实施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不断推进全村玉米制种”五化”基地水平;在积极推广肉牛、羊、鸡集约化养殖的模式下,倡导骆驼、蜜蜂等多种特色养殖,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建设连体钢架拱棚、钢架拱棚多座,栽植杂果、露地蔬菜等;打造休闲采摘农庄1处,充分利用便利的区位优势,在张罗公路友好段设立农特产品售卖场销售当季水果,并利用网络直播电商平台,增强农副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的吸引力,为城乡居民周末外出休闲度假创造条件。

忆往昔:这里是满目沙丘,土地贫瘠。是我们父辈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走过了人拉车、畜拉车、发挥着敢叫日月换新决心,一辈接过一辈手中铁锹、推车拉沙、换土、开渠、植树,年复一年……

看今朝:初识时的泥泞路面已经变成了一条条干净的水泥路、柏油路;繁星点点的太阳能照亮了游子回家的路;村里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一幢幢充满乡村气息的庭院小别墅成为张罗公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最美乡村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人们都开上了私家车,油门一踩通达四方;生态旅游响彻周边,每当节假日前来旅游的市民商贾络绎不绝,不计其数。

山美水美乡村美,美在流连,美在召唤,美在身边,美在心中。琳蓝满目张罗路、绿影乡韵生态园、制种金招牌,依托丰富旅游资源打造乡村文化名片、借“光”致富,以“能”兴农、以“宜居宜游”兴农。我们深深地祝福,勤劳智慧的友好儿女,一路汗水,一路拼搏,一路成绩,一路凯歌!(刘太洋)

编辑:刘  颖

审核:徐  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