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政动态 走进临泽 政府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政民互动 临泽招商

衣着习俗

发表日期: 2019-03-30 10:15 编辑录入:admin 来源:
 : 

 
 
    在临泽的历史长河中,人民群众中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西北民族风尚习俗,与外县外省相比较,有近似,也有异处正如《甘肃新通志》载,“抚彝地瘠民贫,俗尚质朴,敦族洽邻,犹有亲睦之意,唯春祈秋报,跳巫演剧,积习相沿,近于浮麋,勤力耕亩,好学尚礼。”《创修临泽县志》载:人民“士风诚朴,耕读兼资”。由于临泽地处边陲,交通闭塞,人民群众中形成的“以农为本”,不尚务工经商的习俗,一时难以改变,故在我县历史上一直处于经济落后境地。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许多农民仍然挣扎在饥饿死亡线上。    

    清朝时期,汉族人留“顶鞑子”(头上蓄辫),妇女缠足,以小脚为俏,谓:“三寸金莲”,男子找对象要相脚,即所谓的“买牛看角,找女子看脚”,这一习俗直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才明令男子剪辫,女子放脚。民国23年(1934年)县政府严令强迫剪辫放足,男子蓄辫渐绝。但女子缠足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才绝迹。旧时代由于人民生活贫困,绫、罗、绸、缎、绢纱奇缺,除一些财主、富商尚有长袍、马褂、缎壳、绒线礼帽、靴子外,大多数农民均以自种棉花,自纺、自织土布,缝制衣着。好一些的家庭尚能穿上靛蓝布衣服,一些家庭因付不起染布钱,就用黑花、紫果或糜草灰将土布染成黑、紫、蓝、灰等色,手工缝制成衣服。其衣式,不论长衫短袄,均为大襟,长者为“大衫子”,短者为“布衫子”,也有穿长袍子的(有里子)。出门作客,一般穿长衫视为礼貌。夏天穿短褂,下着大裆裤,满腰不开口,冬季着棉袄,俗称“古袄子”,男女裤无门襟,一般不穿内衣,不穿裤衩。许多农民身无二件衣,连换洗的衣服都没有。好一些的家庭也只以旧衣裳作内衣,至于十二三岁的姑娘不穿裤子的现象亦屡见不鲜。也有穿褐子的(羊毛捻线织成褐子)称褐衫,也有以羊毛洗成毡片,冬季作为棉衣的内附里子,穿上暖和。净面皮袄(短者为皮褂)是农家冬季防寒或出门当铺盖用的主要衣物,好一些的家庭配上青、蓝土布面子,以起到美观和保护皮子的作用。

    30年代,“洋市布”、“洋斜布”流入内地,40年代各色的“士林阴丹布”在张掖城里日渐增多,临泽也只有一、两家绸布商店。由于价格昂贵,农民以一斗大米才能换回六尺青蛙斜布,所以穿者寥寥无几。只有富裕的家庭或女子出嫁才能穿上一两件细布衣服。40年代后期,青年学生才普遍地着中山装,大多是用蓝土布制作。

    帽子、鞋、袜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也在逐步变革。清末至解放前夕,农民所戴的帽子,以六牙瓜皮小帽为多。富者青缎子制作,谓之“缎壳子”,贫者多用青土布、青斜布制作,谓之“小帽子”。夏季农民上地做活,多戴用麦秆编制的草帽。冬季用羊、狗、兔皮制作暖帽,或用羊毛制作毡碗帽。富商大贾外出戴礼帽,冬季戴“土耳其”皮帽、“火车头”帽。中年妇女冬夏季均上青色手帕(长六尺,宽一尺二寸许)。40年代青年学生戴军帽,冬季戴棉军帽。青年妇女一般不戴帽子上头巾者为数不多,大多留长辫,梳成“抓髻”、“刘海”扎红绿头绳或彩带。中年和老年妇女冬季戴自制“老罐帽”御寒。有的人冬季戴“耳帽”,以保护耳朵。

    鞋袜穿着由于贫富不同,式样亦各异。民国时期大多数农民穿圆口布鞋或“鸡翅膀”鞋,均系妇女手工制作,且多为青蓝色。少数中、老年穿双鼻子硬帮福字鞋,一些农民多穿“锥碗鞋”(旧鞋用牛皮钉掌,羊、驴皮半包鞋帮),经久耐穿。青年妇女穿绣花鞋。一般农民冬季穿用毡片作里子的棉鞋,富者穿毡鞋,红堂者叫“大加工”,底高二寸许。白色加黑平纹云褂作面子的叫“猫儿头”靴子,底厚寸许,冬天穿着极为暖和。也有穿长筒毡靴的。袜子用白布制做,夏单冬夹或棉袜,也有内衬脚布的。有用棉线织的线袜,用羊毛或驼毛自织的毛袜。30、40年代有穿“洋袜子”的,为数不多,穿机织线袜的在解放前几年就较为普遍了。(周国瑞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