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政动态 走进临泽 政府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政民互动 临泽招商

蓼泉镇以“一园三带三区四基地”为抓手,推动乡村振兴

发表日期: 2022-01-31 10:21 编辑录入:临泽县管理员 来源:临泽县蓼泉镇人民政府
 : 

    访谈时间2022年1月26日

访谈嘉宾临泽县蓼泉镇人民政府镇长 汪永键

访谈主题蓼泉镇以“一园三带三区四基地”为抓手,推动乡村振兴



主持人网民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临泽县蓼泉镇人民政府镇长汪永键同志就蓼泉镇以“一园三带三区四基地”为抓手,推动乡村振兴与大家进行在线交流。下面,就请汪镇长向网民朋友们具体作一下介绍。

主持人:汪镇长,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蓼泉镇“一园三带三区四基地”具体是指什么呢?

汪永键:近年来,全县确定“一核四廊多点”空点布局和“一城五县”建设目标,据此,我镇也确定了“党建统领、创新协同、项目促动、产业富民,打造魅力蓼泉水美乡村”的总体思路,并提出建设“一园三带三区四基地”。“一园”是指万吨出口商品蔬菜产业园,“三带”是指临平路生态保护与美丽乡村示范带、赵前路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带、蓼下路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带,“三区”是指“一社一块田”“一村一块田”改革试验区、集镇建设提升区、高质量住房集中建设样板区,“四基地”是指玉米制种“五化”基地、“蓼泉老稻米”品牌基地、南沙窝生态养殖基地、林下经济和中药材示范基地。

主持人:下一步,蓼泉镇将重点做好哪些工作,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汪永键:2022年,蓼泉镇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立足“夯基础、培动能”,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一是努力补齐短板夯基础。立项硬化自然村组道路2.5公里,完成3.5公里污水管网敷设连通,接续实施人饮工程加快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站、生鲜超市建设项目,全力配合完成蓼泉镇客运站选址、建设任务,以项目高质量实施夯实乡村发展基础二是打造乡村建设示范村。以唐湾、墩子、新添3个乡村建设示范村为重点,整合资金项目硬化村社主干道路1.25公里,架设太阳能路灯100盏,新改建卫生厕所150座,补齐完善村级公共浴室、养老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短板在湾子村路牌、文化墙、乡村舞台、农房改造提升中融入“彩虹元素”,不断提升乡村建设档次和水平。三是用活用好水资源优势。高标准打造西入口造林绿化景观,完成黑河大桥两侧、跨区域肉牛养殖小区绿化带建设3公里,积极配合实施小泉湖水库建设项目,加快实施临平路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水美乡村)试点项目,让“水”“绿”“美”成为蓼泉的最大特色。

(二)围绕“扩规模、提品质”,打好产业振兴“组合拳”。一是建好“菜篮子”,用好“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金字招牌,扩建供港西兰花基地至6000亩,规划建设育苗中心1处,新建钢架拱棚100座、日光温室20座以上,力争使全镇蔬菜面积达2.4万亩。二是做大“肉盘子”,启动实施跨区域肉牛养殖园区和千头马场二期工程,新扩建寨子、双泉、新添3个肉牛养殖小区,修建圈舍50栋并配套建设饲草基地、饲草银行,持续扩大牲畜养殖总量和效益。三是守护“米袋子”,逐步扩大小麦、水旱稻等“口粮田”种植面积至2000亩,积极争取实施唐湾、双泉、新添等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推动玉米制种基地资源通过竞争性、市场化手段配置,大力推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落实玉米制种面积1.5万亩。四是鼓足“钱袋子”,发挥专业合作社示范带动作用,发展以小杂粮、辣椒、甜叶菊为主的特色作物1.6万亩,建成荒漠肉苁蓉人工种植基地5000亩,以特色产业带动群众稳定增收。

(三)突出“提质量、增动力”,织密组织振兴“保障网”。一是加强班子建设。坚持“德才兼备、办事公道、乐于奉献”的标准,加强村班子成员培训锻炼,进一步优化班子队伍结构,提高为民服务水平。扎实开展“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咨询问政活动,以广泛深入的大畅谈、大讨论启迪发展思路,凝聚发展共识。二是提升干部素质。以打造“五色”干部队伍为目标,常态化开展练兵比武活动,着力打造脑子能谋、开口能讲、问策能对、提笔能写、遇事能干、迎难能上的“六能”干部队伍三是壮大集体经济。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应用,大力推广新型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户”运营模式,发展以玉米制种、甜叶菊、蔬菜种植等为主的“共富基地”800亩,力争9个村年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

(四)聚焦“展形象、提档次”,下好生态振兴“先手棋”。一是着力提升农房质量。充分发挥已建成的高质量住房示范点集聚效应,力争墩子、湾子2个村新建高质量住房20以上扎实推进农村土坯房屋改造提升行动,改造各具风格的乡村特色农房190套以上。二是全面提升农村环境面貌。深入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继续推行“一二三四五”工作机制,用好“卫生红黑榜”和“积分兑换”,大力倡导垃圾分类处理,新改建卫生厕所260户以上。以沿路沿线、集镇、中心村为重点,全面开展农房质量管控和风貌改造,精心打造具有江南水乡风格的乡村特色风貌三是持续抓好污染防治。持续开展废旧地膜回收换新饲草“四化”利用多措并举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严格落实“河长制”和“禁烧”责任,持续开展改炕改炉行动全力守护好碧水、蓝天、净土

(五)注重“优结构、强素质”,培育人才振兴“主力军”。一是“内育”增加人才总量。采取订单式、菜单式培训模式,持续加大“土专家”、“田秀才”、民间艺人等各类农村人才培养培育力度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创业培训、草编工艺等劳动力技能培训8期,培训劳动力600人(次),争取年内输转劳动力8000人次。二是“外引”激发人才活力。以返乡企业家、大学生、退伍军人、务工青年为重点,引进一批懂技术、懂管理、懂市场的现代化人才参与本土产业发展,带动本土人才活力。吸引支持退休干部、医生、教师等新乡贤投身村级工作,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二是“规范”提升带动能力。根据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对现有种养大户、家庭农场、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建档立卡,主动与县上对接建立专家服务团与农民合作社定向联系指导,规范合作社运行管理,不断增强合作社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和带动能力。

(六)着眼“强定力、添活力”,凝聚文化振兴“向心力”。一是夯实公共文化“主阵地”。完善村级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新建改建湾子、上庄2村级文化广场。精心组织开展“二月二”民俗文化节、农民丰收节、“送戏下乡”,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保护传承“八仙马子”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基层文化繁荣发展。二是树起乡风文明“风向标”。深入开展文明乡镇、文明村创建工作,充分发挥好“一约四会”监督约束作用。加大“五星文明户”、道德模范等典型模范创评力度,持续推进移风易俗。三是打造文旅融合“新亮点”。深入挖掘抚彝民俗博物馆、墩子村红军墓等乡村文化红色资源,积极探索以体验研学教育培训为主要形式的红色旅游,适时启动蓼泉古城恢复重建项目,实现红色旅游破题开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