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上建平台・基层一线连民心】董伟委员工作室:“甘味”小枣串起产业链 委员履职激活县域振兴新动能
金秋十月,河西走廊腹地的临泽县枣香满溢。连绵枣园内,颗颗鲜红饱满的临泽小枣缀满枝头,作为甘肃“甘味”农产品特色代表,这颗小枣正通过一条不断延伸的产业链,串联起产业升级、企业发展与县域振兴的新图景。而董伟委员工作室正是这条产业链上的“聚力平台”,以履职实效注入新质生产力,推动食品企业高质量发展,让临泽小枣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鲜活载体。
在甘肃西域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会议室,一场围绕临泽红枣产业发展的讨论正热烈进行。长方形会议桌旁,董伟委员工作室的加盟委员、林果专家与枣农神情专注,从“甘味”品牌标准制定到数字化车间改造,从种质资源保护到“一带一路”市场拓展,议题紧扣产业发展关键。“以前企业各自为战,现在有了工作室,能凝聚行业智慧把‘甘味’小枣的文章做深。”领衔委员、县第十届政协委员董伟一边记录建议一边感慨。作为工作室牵头人,他创立的西域食品本就是临泽红枣产业链的“老字号”标杆,如今更成了履职的核心阵地。
“委员工作室真是好平台!”临泽县第十届政协委员、甘肃枣尚好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尹鑫深有感触,“以前单打独斗,现在能抱团凝聚智慧,一起推进红枣产业发展。”
2023年成立的董伟委员工作室,是扎根红枣产业链的专业履职平台,目前吸纳刘峰、马良霞、何谊鹏3名加盟委员,分别聚焦商场销售、企业发展服务、创意产品研发领域,与西域食品形成互补。而西域食品20余年的产业积淀,正是工作室推动升级的底气,新建数字化车间、搭建4条智能化生产线,年产3万吨红枣果汁及药食同源产品,手握44项专利,还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院校共建研发机构,是省级红枣深加工技术创新联盟核心成员。依托这样的“产业底座”,工作室将“新质生产力”培育作为核心方向,一边面向业界宣传县委、县政府推动“枣乡”向“枣都”转型、产业数字化的战略,另一边率先建成临泽小枣标准种植园、完成数字化车间改造,带动其他企业告别“经验型”加工,迈向“智能化”生产。同时,工作室还联合加盟委员,通过定期召集年度发展计划座谈会、先进技术培训会等,宣传党的政策与县委1号文件支持举措,精准推送种植技术、加工信息,助力政策落地见效。
“单打独斗走不远,抱团才能把‘临泽小枣’品牌擦得更亮。”董伟介绍,工作室吸纳科研院校力量,牵头成立甘肃红枣产业联盟,如今已有20多家企业加入,实现了从“各自为战”到“抱团发展”的转变。联盟企业统一“临泽小枣”区域公共品牌质量标准,共享销售渠道,不仅让“甘味”小枣的市场认可度稳步提升,更直接带动枣农增收。在工作室推动下,联盟企业联合高校研发出红枣精油、果露、枣肽面膜等90余种产品,从传统干制品向多元化、大健康、功能性转型,清晰勾勒出食品企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履职不仅要盯产业,更要连民心。在西域食品的生产车间,董伟常和员工围坐交流,倾听种植户销售难题、企业融资困惑,能当场解答的立即回应,需研究的记录在案。工作室设立“委员接待日”,建立“收集意见—分类处理—结果反馈”的闭环机制,两年来已推动形成3件提案、12条社情民意信息。其中,《关于加强临泽小枣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的建议》已转化为具体政策,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品种保护,为小枣的品质根基上了“保险”;《关于加强天牛虫害防治工作的建议》则直接解决了种植户的“心头患”,打通了服务产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如今,在董伟委员工作室的助力下,临泽小枣这颗“甘味”果,正沿着“一带一路”走向更广阔市场——联盟企业通过国际经贸活动、农产品展销会,逐步对接中亚、东南亚市场,既为县域经济增添了外贸增量,也让这颗来自河西走廊的“甘味”果,成为传递甘肃特色、连接中外市场的纽带。“既要当好产业发展的智囊团,也要做党群连心的桥梁。”董伟说,工作室的履职永远在路上,而那颗鲜红的临泽小枣,正见证着政协委员以实干激活产业动能、助力县域振兴的生动实践。(张煜 黄志权)
编辑:肖佳悦
责编:魏红光
审核:李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