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成就】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绘就乡村幸福图景 ——临泽县“十四五”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
“十四五”以来,临泽县紧紧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以夯实农业根基、注入科技动能、深化农村改革为抓手,推动农业农村发展跃上新台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0年的17101元增长至2024年的23582元,增长37.9%,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崭新画卷正在临泽大地徐徐展开。
产业提质,现代农业体系更加健全
临泽县坚决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严守耕地保护红线,通过良种良法配套与农机农艺融合,推广“粮+粮”“粮+经”等高效种植模式,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6万亩以上,年产量保持在17万吨以上,粮食安全基础不断夯实。
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显著,“十四五”期间新建高标准农田16.89万亩,累计建成46.38万亩,覆盖率达75.08%,其中水肥一体化高标准农田30.77万亩,全面实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为粮食稳产增产筑牢根基。
在保障“粮袋子”的同时,临泽县积极构建“4+1+N”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种、畜、菜、果四大主导产业与食用菌特色产业及多元业态深度融合,制种面积稳定在30万亩以上,全产业链产值达30亿元;建成标准化养殖场区174个,牛饲养量达35万头,奶牛存栏1.26万头,产值31亿元;新发展设施农业1510亩,蔬菜种植面积16.1万亩,产量65万吨;富锶水产养殖年产水产品1620吨,实现产值1.5亿元,戈壁节水生态农业年总产值超12亿元,带动3万余农民增收。
科技赋能,农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平川镇三一村千亩制种玉米基地里,植保无人机日作业300亩,效率堪比数十人;智慧温室内,自动温控系统精准调控蓝莓生长,农民通过手机“指尖管田”——这是临泽科技兴农的生动场景。
依托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临泽县加快推进“智慧农业”建设。通过组建“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建成农机社会化服务智能管理平台,全面实现玉米制种“五化”目标。目前,全县农机合作社达100个,农机总量9.65万台,拖拉机与农机具配套比1:5.7,形成以大中型机械为主、小型机械为辅的现代化装备体系。随着玉米精量播种与卫星导航自动驾驶等技术广泛应用,全县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6%。
服务模式持续创新,临泽县搭建“土地托管”平台,推出“全托包干”“自主点单”等灵活服务,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200家,年托管服务面积35万亩次。目前,全县已培育规模化经营主体1211个,包括龙头企业22家、专业合作社754家、家庭农场424家,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的格局日益巩固。2021年以来,全县累计培育审定玉米新品种78个,新建高标准智能化制种基地3.5万亩,推动“汗水农业”向“智慧农业”跨越。
深化改革,和美乡村展现新面貌
“不是江南,胜似江南!”在外漂泊三十年的宋自刚回到屯泉乡村振兴综合体安家时,由衷感叹。黄家堡村村民李玲在小菜园劳作时坦言:“住得舒心,日子惬意。”这份获得感,是临泽乡村建设的生动注脚。
“十四五”期间,临泽县深入实施“5155”乡村建设示范行动,建成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从梨园村红色美丽村庄到集贤家园,从栖彩家园到花田乡居,一个个高质量新型社区如珍珠般镶嵌临泽大地。全县累计建成高质量住房示范点33个、惠及2173户,创成省级示范镇1个、省市级示范村47个,梨园村获评“中国幸福村”,树立了乡村振兴的典型标杆。
人居环境持续优化,完成户厕改造6490户、风貌改造3295户,实现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覆盖。随着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庭院美化等工程持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成功创获“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
改革深度推进,在全省率先成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和村集体经济组织控股公司,构建县镇村三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昭武、西湾等6个村集体收入突破100万元,村均收入超过40万元。土地流转面积达7.5万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被列为全省试点。一系列举措有力壮大了集体经济,带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奏响了“村美”与“民富”的和谐乐章。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启程。“十四五”期间,临泽县以创新为笔、实干为墨,在乡村振兴赛道上交出亮眼答卷,为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了鲜活的“临泽经验”。(郑安博)
编辑:史雪婷
责编:魏红光
审核:李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