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张掖篇章】 临泽:戈壁县城如何写好“山水文章”?
初秋的临泽,青山逶迤,绿水迢迢。在这片蕴藏着无限生机的土地上,临泽人民以“化沙为绿、点荒成金”的信念与智慧,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生态修复实践,写下了一篇动人的“山水文章”。
走进板桥镇西湾村生态林下经济产业基地,新栽的沙枣与刺槐树苗行列整齐、迎风挺立,林间,金黄的谷穗、饱满的葵花交织出一幅丰收的画卷。曾经因沙化、缺水而几近荒芜的退化林地,如今却成为生态修复与经济效益兼顾的示范田,“化茧成蝶”的蜕变得益于该县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入实践。
临泽县沙化土地占国土面积60.7%,沙漠面积达78.47万亩。面对严峻的生态现实,该县坚持“南护水源、中建绿洲、北治风沙”的治理方针,系统推进荒漠化防治。多年来,通过三北防护林、规模化治沙、封育修复等工程,累计营造防风固沙林20.6万亩,建成绿洲外围基干防护林带187公里,封育荒漠植被47.52万亩,沙漠治理率达到56.8%。昔日的“沙进人退”已彻底转变为“绿进沙退”,绿洲平均向北推进3–14公里,实现了历史性逆转。
治沙更要用沙。临泽县积极探索“以沙治沙”的产业路径,推动生态治理与经济效益深度融合。通过开发沙荒地发展葡萄、红枣等特色林果产业,建成一批沙产业示范基地,如板桥葡萄长廊、红桥酒庄等,经营面积超过4万亩。肉苁蓉种植、沙区养殖、光伏治沙等新模式不断涌现,“沙窝窝”正变成“金窝窝”。
除此之外,在系统推进生态治理的过程中,临泽统筹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2025年1-7月,全县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5.2%,PM2.5、PM10指标稳中向好,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水环境质量方面,两个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持续优于Ⅱ类标准,8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10处入河排污口完成规范化整治;农业面源治理成效显著,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78.87%,秸秆“四化”转化率、残膜回收率、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分别提升至95%、86%和91.05%,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一片片良田沃土正成为绿色发展的坚实根基。
在既有治理成效的基础上,临泽县乘势而上,抢抓政策资金投资机遇,合力推动项目建设,争取到位生态环境保护资金1.04亿元,绿色发展支撑不断强化、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生态功能和优势不断彰显。目前,黑河甘临交界处至沙柳公路桥段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热源厂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项目、省级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奖补资金项目已建成投用,梨园河水质提升与水量保障再生水利用工程正在按进度加快建设。黑河(沙柳公路桥至临高交界段)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已通过提级论证、农村水源地保护工程已下达资金150万元,目前正在编制项目初步设计。加快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完成2023年度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146.39亿元,开发农田碳汇45万亩,发放首笔“GEP生态价值贷”80万元,实现了从生态守护到价值实现的良性循环。(汪永凡 毛尔鸿 许莉)
编辑:史雪婷
责编:魏红光
审核:徐 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