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政动态 走进临泽 政府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政民互动 临泽招商

【纵深推进“三抓三促”行动】临泽:算好“牛-菌-肥”养殖模式绿色效益账

发表日期: 2025-08-18 10:36 编辑录入:临泽县融媒体中心编辑 来源:
 : 

在河西走廊的腹地,临泽县怡泉新禾食用菌工厂的菇棚里,一场静默的农业循环正在上演——洁白的双孢菇从覆盖着黑色营养土的菌床中探出头来,而赋予它们生命的,竟是昔日被视作废弃物的玉米秸秆与牛粪。这条以废弃物为起点的神奇循环链,悄然改写着西北寒旱农业的基因。

推开恒温菇房的大门,湿润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菌丝特有的清香,工人李小萍正在采菇。

“这床蘑菇已经采了三天了,高峰期已经过了,第一茬采的时候采五六十篮,到第二茬就少一点,采四五十篮,我们采菇这一茬采一个礼拜,一个人采大约三百篮。”采菇工人李小萍说。

这些白嫩的双孢菇丰收的背后,藏着一道精密的生态算术题。临泽县玉米制种年均保持在30万亩左右,畜禽存栏量230万只,“种植业-畜牧业”二元结构农业生产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原料。每年产生的80多万吨秸秆与154万吨畜禽粪污,经科学配比发酵后,便成为制作蘑菇基质的核心原料。当菌种撒入混合着草木清香的“黑金土”,只需二十余天,废弃物涅槃重生化作满棚玉白,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

“以前我们生产打包料基质的时候,一般是从外地安徽、河南等地拉麦草,运费成本都非常高,现在我们利用当地的玉米秸秆、麦草、禽畜的粪便等农业废弃物,通过发酵,做成蘑菇的基质,生产成本能节省大约10%至20%。”临泽县怡泉新禾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军国介绍道。

当满载菌菇的货车驶向全国的餐桌,每年伴生的万吨菌渣又将何去何从?在工厂后区的有机肥生产车间,怡泉新禾总经理王军国道出了其中的关键。

“蘑菇基质到菇床上之后,蘑菇生产完产生的菌渣又二次利用,通过腐熟、发酵、增加一些微量元素制成有机肥,这些有机肥一部分用于改良土壤,包括大田、蔬菜都是有机肥种的,另外一部分我们外销,销售到酒泉、敦煌,每年销售一千多吨,增加了企业的效益。”临泽县怡泉新禾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军国说。

曾经堆积如山的污染源,淬炼蜕变成为富含氮磷钾的“土壤黄金”,这正是“三元双向”循环的魔力,近年来,临泽县围绕现代寒旱农业发展,按照“布局更集中、产业更集群、要素更集聚、资源更集约”要求,充分利用种植业、养殖业所产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资源,废物利用,保护环境,科学探索研究“种植业-畜牧业-菌业”三元双向结构模式,实现了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秸秆与粪污滋养菌菇,菌渣还田反哺沃土,这在占地三万亩的现代农业园区,废弃物的命运被彻底改写。

临泽县丝路寒旱农业发展中心主任马学军说:“目前,园区内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到90%以上,畜禽粪污资源利用率达到86%以上,利用菌渣进行有机肥生产的企业有4家,年有机肥的产量达到5万吨以上,一方面为食用菌生产企业节省了成本,另一方面,农作物秸秆还有畜禽粪污资源的利用也为农户增产增收提供了一定的支撑,有力地推动了我们食用菌产业的高效发展。”

变废为宝,循环转化,临泽县以“三元双向”的智慧,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双孢菇和有机肥,构建起一条高效闭合的生态链,不仅破解了农业废弃物的治理难题,更开辟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效益叠加的现代农业新路,为广袤的寒旱地区点亮了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希望。(汪永凡 张瑞 马学军

编辑:赵  棠

责编:魏红光

审核: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