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政动态 走进临泽 政府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政民互动 临泽招商

【寻美临泽·乡村漫行】梨园村:红色沃土上的希望田野

发表日期: 2025-07-04 15:06 编辑录入:临泽县融媒体中心编辑 来源:临泽县融媒体中心
 : 

在河西走廊的怀抱中,藏着一个被时光温柔以待的村庄——临泽县倪家营镇梨园村。这里,红色记忆与田园牧歌交织,历史回响与现代欢愉共鸣。

80多年前,这片土地却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红西路军在梨园口与敌人展开殊死血战,2000多名将士的热血永远洒在了这片土地上。

八十余载光阴,足以让伤口结痂,却无法抹去血脉深处的印记。梨园口,这名字本身便带着金属的铿锵与历史的重量。缓步走向村后的高地,那座肃穆的烈士纪念碑便静静地矗立在那里。风从丹霞深处吹来,掠过碑身,仿佛低语着那场血与火的鏖战。两千多个年轻的生命,将最后的赤诚浇灌于此。这土地,是红色的。这红,不是丹霞热烈的朱砂,而是血脉沉淀的赭石,沉甸甸地,融入村庄的骨血。

信步走入新村,白墙红瓦的小院次第排开,像被精心排列的诗行。然而,这片田园诗意的基底,是深沉的红。航拍下红色五角星,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它们并非装饰,而是村庄佩戴的勋章,无声诉说着血脉里的忠诚与这片土地被认证的荣光——全国首批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梨园口的硝烟虽已散尽,但那场决定生死的血战,早已将“红”锻造成村庄的筋骨。

村庄的肌理里,红色教育并非刻板的训导,而是活着的历史。那座朴素的红色记忆馆,收藏着时光的碎片:一条叠得方正的旧军被,包裹着征途的寒夜与战士的体温;一杆红缨褪色、木柄磨光的红缨枪,枪尖虽钝,犹指向前方,无声诉说着当年紧握它的坚定与锋芒。它们静卧于展柜,却比任何教科书都更具穿透力,让抽象的壮烈变得可触可感。

一条条洁净的村道,将这些红色印记串联——它们不仅是地理的路径,更是精神的脉络,引导着来访者与村民,在寻常巷陌间完成一场关于信仰、奉献与廉洁的沉浸式心灵跋涉。这,便是梨园村作为“红色美丽村庄”的独特密码:让伟大的精神落地生根,在烟火人间绽放出恒久的教育之花,那高悬于白墙之上的红星,便是这精神之花的永恒徽记,日夜守护着这片被热血浇灌、又被幸福滋养的土地。

日头偏西,炊烟便成了村庄温柔的呼吸。踏入食堂,最具特色的莫过于品尝那碗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忆苦思甜饭”。这碗饭的主角,是金黄质朴、散发着土地最本真香气的小米饭,搭配土豆块、玉米段、胡萝卜块,感受到的是粗粝与清淡。轻啜一口临泽小枣熬制的红枣茶,红枣特有的醇厚甘甜缓缓浸润心田,这正是“思甜”的绝佳象征。在“苦”与“甜”的鲜明对比中,深刻体悟今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若有幸赶上采摘时节,村西的千亩果园,是土地最直接的馈赠。若逢周末或节庆,村中的小广场便活泛起来。乡音俚曲在夜空下回荡,简单的舞步踏着最本真的欢乐。倦了,便宿进那些精心打理的红色主题民宿。房间的细节里藏着巧思,一抹红星的印记,一段简短的战斗故事,将白日的追忆带入梦乡。躺在舒适的床榻上,窗外是西北澄澈的星空,星河低垂,仿佛触手可及。

在梨园村,幸福是清晨推开窗看到的丹霞晨曦,是午后梨园里亲手采摘的甘甜果实,是傍晚红色食堂飘来的饭香,是夜幕下孩童欢笑的容颜。岁月流转,红色梨园不仅承载了历史的记忆,更是一座生生不息的精神家园。它以独有的方式,将先烈的遗志、奋斗的精神,化作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向着更美好的明天奋勇前进。(郑安博)

编辑:丁文娟

责编:魏红光

审核:李一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