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韵临泽】千年枣乡的甜蜜密码
当临泽的风掠过地平线,千万株枣树便舒展成绿浪翻涌的海洋。蜿蜒公路如丝带穿梭其间,粗糙的树干托举着虬曲枝丫,在风中轻摇,细枝末梢垂落的晨露折射着微光,酿成清甜的诗行。
这片年降水量仅120毫米的土地,却独享3052小时的日光馈赠。20℃的昼夜温差如同天然的糖化机,将日光精心熬煮成糖霜,封存进每一颗椭圆的果实。自汉代起,枣树的故事便在此书写,历经千年岁月打磨,终成一方传奇。北魏时,“枣园千顷,红云蔽日”的盛景跃然文献;唐代,临泽红枣作为“河西贡枣”名震关中;明清以降,屯垦戍边的脚步丈量之处,枣树生根发芽,渐成“枣影映阡陌,香甜漫村郭”的画卷。那些垦荒者将枣苗植入戈壁,让贫瘠的土地,长出甜蜜的根脉。如今,“临泽小枣”的地理标志,恰似时光镌刻的印章——鲜枣入口,是冰糖包裹的清泉;干枣褶皱里,藏着浓缩的秋阳。当地人那句“日食三枣,岁月难老”,是对这片土地最深情的告白。就连枣花酿成的蜜,都流淌着戈壁阳光的浓稠。
金秋时节,沉甸甸的枣果将枝头压成弯弓,红玛瑙般的果实如灯笼缀满枝丫。农人的长竿起落间,一场“枣雨”纷扬而下,欢跳着滚落,将大地染成热烈的红色。
枣树,是临泽站立的史书。春日嫩芽初绽,是千年栽培史的句读;盛夏白花覆枝,是时光书写的诗行;深秋红果累枝,是大地盖满的邮戳。当电商主播的话筒传递枣林的故事,当游客的足迹惊扰落叶的私语,当老枣农布满老茧的手抚过皲裂的树干,他们触摸的不仅是枣树的年轮,更是临泽人代代传承的甜蜜密码。
从2001年荣获"中国枣乡"称号,到2008年"临泽小枣"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这片土地上的红枣完成了从传统作物到文化符号的蜕变。西域食品的数字化车间里,36道智能分选工序为红枣雕琢品质;祁连红的物联网烤房精准调控温湿度,守护每一颗红枣的香甜;自强枣业的区块链溯源系统为产品建立成长档案。与15家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更让红枣实现“七十二变”——冻干枣片锁住97%的营养,红枣枸杞汁成为“甘味”明星,枣花蜜、枣肽面膜等跨界产品,让千年枣香融入现代生活。
在临泽,红枣早已超越作物的范畴,化作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它是晨光中枣农修剪枝丫的剪影,是暮色里合作社筛选红枣的欢歌,是直播间里千万次点击的热潮。
从汉唐驼队中的小众珍果,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甜蜜产业,这些红玛瑙般的果实,不仅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坚韧,更承载着临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让“中国枣乡”的美名乘着丝路长风,飘向更辽阔的远方。(刘亚春)
标题书写:陈涛
编辑:丁文娟
责编:魏红光
审核:徐 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