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韵临泽】梨园·红河
河西走廊的中部,临泽县城南约18公里处,有一个僻静的神秘的小山村一梨园村,亦叫梨园堡村。她在中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版图上,也许显微镜下才能找到她的刻度。可在华夏五千年的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华夏赤子们却在这弹丸之地抒写了撼动日月山河的不朽篇章。这片热土就是身为华夏儿女心中的刻度。
梨园堡村,东临滔滔的黑河,西控肃南榆木沟,南接千年雪峰的祁连山,北枕响山山峦。
四面环着的山,是她的坚挺的脊柱,祁连山上消融的冰雪化成涧水,顺山而下,清凛凛的水,灿若繁星,汇成曼妙的身姿俯卧在她的身躯,粉饰着她那灵动可人的容颜。夹在河谷与山口之间的红山,天然颔首甘当屏障,静默的兀立在河谷。山峦间仅有一道狭窄的出口,与平原相接。她的身后仅一条路通向祁连山深处,两边山崖,嵯峨峥嵘。大自然如手持魔法的大师,在此让你享受美轮美奂的山水平原,也让你惊叹于它的神秘莫测。
吮吸天地之精华的浅山地带,勤劳智慧的村民,寻食觅得,这片丰沃肥美之地,宜于生长梨树,赋予这个小山村雅致且搅翻味蕾的名字梨园村。河流也沾了土地的光芒,梨园河是她的番号,那个出口也美名加身梨园口,据史料记载,清顺治15年在这个村買梨中园,营,康熙雍正年间又设守备,都司。官方也在这儿培植梨树长廊,盛产的长把梨、红宵梨、软儿等相当有名。
中华民族的历史行进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梨园堡的声音又一次响彻了共和国的天空。梨园堡,中国人民世代不会忘记和牵挂的地方。
络绎不绝,连绵起伏的山坡上。松柏簇簇,红旗猎猎。千亩梨海默默的守护着一座高耸入云的纪念碑: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梨园口战斗遗址。这座由无数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英魂铮铮铁骨和满腔热血铸就的碑。
站在碑前,望着茫茫黄沙,沉沉苍山。我的长界已被1936年至1937年一西路军在这片土地上行军的43天的日夜和840公里跋涉所淹没。我看到马步芳、马步青率领的马家军的轻骑兵、花马队、黑马队、红马队、白马队、黄马队的蹄子扬起的尘土遮蔽了梨园堡的天空,在滚滚沙尘中,马家军油肥肠,脚蹬皮靴,手执皮鞭,腰佩手枪正追杀着饥寒交迫,徒步毡窝或赤脚,手持大刀长矛,长枪的西路军。零下三十几度的冰天雪地里,马家军休整大吃二喝,西路军身上单衣薄衫,拖着疲惫,为了多坚守一寸土地,多争取一分钟时间,让总部多一份安全,迎敌转移寻找阻击地。我听到了,马嘶声、喊杀声、刀枪棍棒打去声,震撼山谷。马家军与西路军最后15比1对打的弹尽粮绝。祁连山下尸横遍野,鲜血染红了梨园河的坚冰。来年春天梨园河变成了红河,一河的红水永远流在乡亲们的心里,一代代的讲红河水的故事。眼睛里大雨滂沱……
站在碑前,一遍遍拂拭眼睛,深感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来之不易。找到“我们从哪里来”的精神密码,找到我们走向何方的精神坐标。内心铭记先辈满腔热血,增强作为华夏儿女的志气、骨气、底气、勇气,让红色基因库的刻度更高。(安瑾)
编辑:赵 棠
责编:魏红光
审核:徐 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