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政动态 走进临泽 政府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政民互动 临泽招商

【我的乡村我的家】遇见红沟,遇见你

发表日期: 2023-02-09 11:43 编辑录入:临泽县融媒体中心编辑 来源:临泽县融媒体中心
 : 

【村名由来】

板桥镇红沟村地处黑河以北,合黎山以南,因东面有红土山,地面多红沙、红土,昔喇渠堤岸为红色,山红、地红、水红,红沟因此得名。红沟,昔属鸣沙堡地,民国15年(1926年)为五区明沙村,27年隶于三区。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属五区明沙乡。1958 年9月隶平川公社,为红沟大队,1961年为板桥公社红沟大队,1983 年改大队为村,称红沟村。

村庄档案】

红沟村东邻土桥,西毗友好,南依黑河,北靠合黎山,位于板桥镇政府以东12公里处。全村辖下8个合作社、404户共1312人,现有耕地面积4389亩,栽植露地鲜食葡萄1500亩,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20元。所辖区内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产业聚集,经济发展稳步向前,曾先后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

党建引领产业兴,物产富饶民心齐,这便是红沟村最真实的写照。走进红沟村,绿树环阴,鸟语花香,村民怡然自乐,孩童喜笑颜开。村容村貌一改昔日旧颜,“虹峡水韵”徽派房屋错落有致,张罗路G301线穿村而过,远处连绵起伏的合黎山气势磅礴,眼前的千亩葡萄园让不经赞叹,顿时一幅业兴、民富、村美、人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映入眼帘。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岁岁年年,春去秋来。昔日的红沟山坡滩遍地红砂砾土,难以种粮,偌大的土地仿佛百无一用。2000年开始,穷则思变的红沟人不再安于羸弱贫困的现状,在国家利好政策的扶持下,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和丰富的土壤、光照条件,在产业结构转型优化过程中,将葡萄产业确定为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开发北部荒滩发展设施葡萄。2008年8月,红沟村成立了葡萄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种植户”的经营模式,利用扶贫互助资金,帮助贫困户发展葡萄旅游产业。短短几年时间,露地葡萄种植面积从当初的300余亩发展到现在的1500余亩,温室葡萄大棚200余座。经过多年不懈努力, 红提葡萄远销他乡,吸引外地客商纷至沓来,鼓了种植户的“钱袋子”,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红沟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亦行亦至,稳步向前。

产业兴则乡村旺,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带头人的奋勇拼搏,有所期待必有所收获,一次次尝试,一步步摸索,终将有所回报。除了发展葡萄等常规作物,樱桃、无花果等新品种水果更是红沟村的招牌特色。春分时节,走进红沟村种植大户贾宏福的温室大棚内,一簇簇晶莹剔透,如珠似玉的樱桃缀满枝头,青翠欲滴的枝蔓映衬着流光溢彩的血色玛瑙,吸引大批游客前来休闲采摘。作为奋进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的他起初于2016年尝试种植樱桃,在经历了前后两年的失败后,终于在2018年种植成功。现如今,随着种植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品牌打造的优化升级,贾宏福种植的樱桃不仅口感好,而且果粒大、颜色纯,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和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育一方魂。近年来,红沟村坚持“以农促旅、农旅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突出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田园风光为韵、以村落民宅为形、以生态农业为基的定位取向,紧抓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机遇,充分挖掘葡萄产业、峡谷奇观、黑河若水、农耕民俗等资源优势,整合财政衔接项目专项资金,积极推进特色民俗、生态水系、后院改造,新建集文化体育广场、乡村舞台、农贸市场为一体开放式广场1处,硬化停车场1500平方米,配套修建旅游公厕2座。注册成立红沟村乡村旅游文化公司,新建特色民俗客栈1处,打造以春、夏、秋、冬为主题的客房4间,配套建设大锅台、秋千、小木屋、水系小广场等娱乐设施,建成葡萄酒体验式“老杨作坊”。同时,为丰富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红沟村连续5年举办“浪漫七夕·相约红桥”葡萄美酒节暨葡萄采摘节、“遇见红沟·妈妈的味道”美食大赛、农民歌手大奖赛、农民运动会、红沟峡谷户外探险、乡村旅游文化节、农民丰收节等旅游文化推介活动,乡村旅游知名度日渐提升,前后接待各地游客累计达10万人次。

乘势而上千帆竟,振兴宏图我自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特别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首先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更是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我们要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适度扩大农业经营规模,不断激发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在红沟村乡村振兴之路上我将身兼其职义无反顾投身红沟村建设当中去。”红沟村党总支书记付荣同志满怀信心的说道。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夕阳映振兴之画。犹如红沟村的村标,一颗颗葡萄串起了一家家致富梦,一串葡萄象征着红沟人民凝心聚力,共创美好的不屈之心。奋进新征程,领航新时代,勤劳的红沟人民用拼搏的汗水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时代篇章。时光荏苒,岁月老去,多年以后蓦然回首红沟村依旧是红沟广大游子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心灵归处。(贾会乾)

编辑:刘  颖

审核:徐  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