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图书馆馆藏图书 阅读推荐)
超越百岁
(美)彼得·阿提亚,(美)比尔·吉福德 著
在这本书中,你将会发现:为什么在年度体检中你的血液检测和胆固醇测试结果显示 “正常”,但你可能仍然不健康——因为平均值并不等同于最佳状态。为什么运动是最强效的长寿“药”,以及如何开始为“百岁老人十项全能”进行训练?为什么你应该忘记“节食”,转而关注营养生物化学,利用技术和数据来个性化你的饮食模式?为什么仅追求身体健康和长寿而忽视情感健康可能带来最终的灾祸?寿命与健康的可塑性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我们的命运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了正确的路线图,你就可以为你的人生规划一条不同的道路,让你比你的基因更长寿,让每一个十年都比前一个十年更好。
疯狂的尿酸
(美) 戴维·珀尔马特 著
在书中,珀尔马特医生揭示了尿酸这种毫不起眼、严重被低估的代谢物与人体健康之间的惊人联系。他全面解析了尿酸对人体健康的7大类负面影响,并深度剖析了高尿酸的根本原因,不但让大家认识到尿酸不但会导致痛风,还会催生三高、心脏病、肥胖等多种慢性病;还帮助大家精准定位高尿酸的元凶,继而找到的完整的、全方位、高效的控尿酸方案。降尿酸,不止为了防痛风!降尿酸,不止需要控嘌呤。纠正代谢失衡,3周强效降尿酸,远离一切慢性病。
大宋繁华
谌旭彬 著
本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剖析宋朝社会财富总量增加的原因;第二部分讲述不同时期的宋朝政府汲取的方式,以及百姓如何辗转腾挪求生存;第三部分则是解释了两宋增加的财富没能转化成再生产资本的原因。谌旭彬的写作打破了当前大多数宋史著作自上而下的正统史观,聚焦无法在历史中出声的底层群体,呈现他们真实而又残酷的生存状态,揭露了两宋“以九千万贫弱者,供养一千万食税群体”的“繁华”本质,颠覆了其所谓古典中国黄金时代的形象,对全面理解两宋的王朝体制富有启迪意义。
格里格外
天然 著
天然说:“画纸像取景框,在万千事物中,我把自己所关注的内容呈现给读者。而当我再在这张画纸上画一个方格呢?一张纸就被分出了两个空间:格里和格外。两个空间来来往往,被我组合出了这一百二十六篇生活细节。”这本书延续了她精美的画风,在她的“取景框”里,展示了独一无二的生活之美和细节之美。作为生活的观察家,她将自己丰富的想象与生活体验一并融了绘画创作,通过画笔让记忆定格纸间,让想象突破束缚。丰富的艺术创意,趣味的生活场景,精巧的色彩搭配,让这本书成为读者爱不释手的审美读本,也给读者带来了别具一格的视觉体验和戏剧感受。
语言恶女
(美) 阿曼达·蒙特尔 著
人从一出生就在学习语言,但你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这样说话?性别是否会影响我们讲话的方式?日常语言中是否也存在着性别偏见?语言本身是厌女的吗?是时候挑战我们最习以为常的语言了!在这本书中,你将知道:许多脏话最初并不“辱女”;男人比女人更容易喋喋不休;八卦从来不是女性的专属……语言学家阿曼达·蒙特尔教你从容击破语言背后的父权结构,游刃有余地发挥语词的力量,用重新定义的语言创造每个人都能得到尊重的世界。准备好了吗?在轻松科普、爆笑评论和引人入胜的女性主义思想中,开启一场酣畅淋漓的语言学冒险!
油炸绿番茄
(美) 范妮·弗拉格 著
《油炸绿番茄》是一部书名独特、讲述两代女性互助情谊的美国经典小说。全书采用双线叙事:现代的伊夫琳和老太太妮妮——三十年代的艾姬和露丝,交叉书写。叙事杂而不乱,且故意采用扰乱时间线的写法,但在前后章节利用妮妮的回忆、作者第三人称的书写、汽笛镇邮局太太的“小镇新闻简报”三种形式,相互补充,保证故事的完整性、趣味性和戏剧性。
重组与突破
黄奇帆 著
在工作过程中,在企业和地方发展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瓶颈乃至危机,如果能够运用重组的思维方法,逢凶化吉、摆脱困境,那无疑是一大幸事。在50余载的工作历程中,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参与、主导了一系列重组,从中他深刻领悟到重组的真谛与妙趣:其真谛在于资源优化配置、体制机制创新,其妙趣在于“随心所欲不逾矩”“柳暗花明又一村”。本书辑录了黄奇帆在重庆工作期间遇到难题时以“重组求突破”的思维与实践,以期与读者分享重组的感悟。
三国前夜
张向荣 著
《三国前夜》是青年文史作家张向荣的全新历史非虚构力作。本书重点关注东汉后期桓、灵二帝近五十年的执政生涯,同时全面系统地还原党锢之祸的始末,细致考察党锢中人的心态、目的、行为,解读儒家在其中到底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士大夫政治”如何定型,为什么从辅佐汉朝走向了辅佐三国。作者尝试以“群像”书写呈现这一时期士大夫、宦官、宗室以及群雄之外普通人的观念乃至时代风貌,辅以图表梳理人物关系,进而追问:东汉的皇权虽然崩解了,但“秦制—儒教”这一结构并未随之覆灭,它又如何寄托在新兴的儒家士大夫身上,得以在后世不断重建?
海象日记
乌冬 著
2022年5月25日,在乌冬怀孕的第22周,她开始创作《海象日记》,记录自己怀孕后的所见所闻与心路历程。这期间,她用诙谐而伤感的笔调记下了自己身体、心境乃至人生境遇的变化——孩子即将出生,母亲身患重病,新生与死亡、得到与失去在生命中激起层层涟漪。与其说这是一部怀孕日记、养育日记,不如说这是一份特别的生命笔记:在成为母亲的同时失去了母亲,她该如何面对,如何接受,如何继续。
过渡劳动
孙萍 著
本书是一部关于平台劳动的人类学民族志作品,深入探讨了中国平台经济背景下外卖骑手的劳动形态及其社会意义。通过在19个城市历时7年的田野调查,作者带着行动主义的热情,记录下骑手悬浮于正式与非正式劳动之间的真实状态,关注到平台从对劳动者本身的控制转向对劳动过程的精细控制的关键转变,提出了“过渡劳动”这一颇具解释力的劳动概念,反映出劳动者对未来职业发展的关切。书中深入探讨了算法技术对骑手劳动的影响,特别关注了女骑手在家庭和工作中的双重挑战,并为此提供了丰富的田野数据和新的研究视角。
活过
蔡澜 著
本书是一本蔡澜的自传,记录了蔡澜先生的生活经历和他豁达的处世哲学。蔡澜说:人老了,就爱怀旧,还是多写一点旧事吧。他将这本书称作是“一本快乐回忆集”。书中,蔡澜回忆自己的一生,包括在潮州和新加坡生活的孩童时代;包括在日本的留学时代;包括因缘际会,得六先生赏识,到邵氏工作的经历;还包括定居香港之后的生活。在书中,可以看到蔡澜因电影工作,到不同国家居住,期间他结识到无数朋友,与朋友之间的趣事杂谈。文章短小精悍,文笔风趣幽默,每篇文章都体现了蔡澜豁达的人生观和他智慧的处世哲学。
觉醒的年代
祝勇 著
1911-1920年的中国,原本混乱的局面中,人们开始苏醒。多少志士能人开始为中国的前途努力探索和挣扎,他们有抱负,有理想,有抉择,有野心,有私心,有坚持,有放弃,有痛苦,有纠结,有忠诚,也有背叛……无论如何,那个年代的人们开始睁眼了。祝勇用讲故事的高超笔法,重构了那段跌宕起伏的年代——清末虽积重难返,但不会因革命的成功而有所改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王朝,建立了现代的国家架构,建立了多党政治的平台,但也不能解决制度问题……所有人都处在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中,有人站在了风口浪尖,有人逐浪而行,粉墨登场后,随着五四运动的到来,一个新的时代向大家走来。
人生得遇苏东坡
意公子 著
人生得遇苏东坡,方知可以这样活!意公子深度解读苏东坡,结合现代人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对苏东坡的人生活法进行层层递进的探究,道出了东坡精神对当下生活的启示意义。带着“世人为何都爱苏东坡”的疑问,意公子走近苏东坡,历经从惊讶到敬佩再到深识的全过程。她探寻苏东坡的高峰与低谷,研究苏东坡的家庭与感情,分析苏东坡的仕途与交友,在深度共感苏东坡的作品与人生之后,终于了悟苏东坡与命运和解的真正方法。活着,到底为了什么?面对这个永恒的问题,苏东坡用他的一生给了我们答案。而通过这本书,我们将和意公子一起,在苏东坡身上照见自己的人生。
哲学的故事
(美) 威尔·杜兰特 著
如果你曾仰望星空,好奇过万物因何存在又由何构成,如果你曾徜徉林中小径,叩问过人生有何意义和价值,如果你曾因美而诧异,为不义而震怒,目睹苦痛而心生怜悯,感于生活空虚而满怀惆怅……那么,你就已经走在哲学的道路上了。这条路上,从来都不乏先行者。他们或坚定,或犹疑;或激扬神采,或孤僻避世;或名满天下,成为王公贵胄的座上宾,或众叛亲离,抱住街头遍体鳞伤的老马泪如雨下。这些哲学家性格不同,境遇各异,但他们被同一种求知的激情所萦绕,就世界、真理、政治、道德和艺术等人类社会的奠基性问题领域,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威尔·杜兰特以渊博的学识和优雅的笔触,将艰深的哲学写得极富人情。他引领读者走近先哲们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看这些人类史上最杰出的头脑如何与所处的时代碰撞,如何为那些永恒的“大问题”交出各自的精彩答卷。
要把读书当回事
季羡林 著
本书为季羡林先生散文精选集,主要收录了季羡林一生的读书心得,以其求学读书的早年经历,展现了一代国学大师成就文化事业的精神积累过程,以及在浩淼书海中寻求真知的思想路径。作者将关于读书学习的真知灼见融入对往事平实动人的追忆之中,感怀故人旧事对其学术发展的影响,鼓励读者以积极的心态和正确的价值观看待学习和读书。同时品评国内外经典著作,整理读书方法和研学思路,给徘徊于书山之中的读者指明方向。
编辑:范 琴
初审:崔建华
终审:宋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