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图书馆馆藏图书 阅读推荐)
世间生活
冯骥才著
冯骥才,浙江宁波人,1942年生于天津,中国当代作家、画家和文化学者。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已出版各种作品集二百余种。代表作《啊!》《雕花烟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珍珠鸟》《一百个人的十年》《俗世奇人》等。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意、日、俄、荷、西、韩、越等十余种文字,在海外出版各种译本四十余种。冯骥才先生的散文作品,文风优雅,内涵广博,情感深沉动人,既体现出一位当代文化大家的学识修养、气度担当,也流露着他自信而从容的人生智慧。《世间生活》辑录冯先生六十余篇生活散文,创作时间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跨越近四十年,是冯先生描绘生活、描绘人世间的感悟之作。真正的冰冷在世上,真正的温暖在人间,阅尽世间生活的风雨后,收获自己生活的恬淡幸福。
看得见的湖声
王晔著
瑞典,素有千岛之国的美誉。在其众多岛屿之中,有一个叫做思尔肯的小岛。岛上民风淳朴自然、古风犹存。本书作者长期居住于此,对岛上美丽宁静的环境风貌以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产生了许多感触及思考。本文描写了她对邻居,父母、祖父母之间的思念之情。也用不少笔墨写了四季的风景、动物、植物,在那样一个和自然更接近的环境中,和它们交谈,听它们的声音,通过它们反观世情。这一切不是刻意为之,是生活把作者和这一切一起拉进它宽大的怀抱里,共同创造和体会这些瞬息又恒久的意韵。
闲窗微信
孙冰川著
孙冰川,1947年生。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学习。1982年毕业后,在中央宣传部新闻局工作,曾任干事、副处长、处长、副局长。2004年调入中央电视台工作,任副总编辑。业余喜爱读书,喜爱中国古典文学,2016年出版有微信随笔集《我的种菜歌》一书。《闲窗微信》是作者退休后在微信上创作的随笔。作者围绕着古代的文化、历史、宗教、文学、社会等多方面内容,或追本溯源,或以古鉴今,进行了一些有趣的知识探求,使古典的历史文化脱去了原本晦涩的外表,以更为活泼和现代的方式呈现出来。
青铜不再
王少青著
王少青,生于1967年2月,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文博副研究员职称,历史文化学者。专著《诗经陈风评析》201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并获第七届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作品特等奖。主编《周口文博丛书》(全三卷)、《旷原碣风—豫东碑刻集萃》(全十卷)相继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2013年起应邀在《中国文物报》开设“文博随笔”专栏,在《周口日报》开设“忘机会古”专栏,刊发历史文化随笔20多篇。《青铜不再》收录了作者王少青十多年来围绕中原历史文化,特别是豫东历史与文化所写的随笔文章。作者由豫东一带历史文化的某一人物、某一典籍、某一事件、某一遗迹引发随想,阐释了一些有见地的史学观点,展示了充实健康的人生态度。反映出作者的文化积累和融汇贯通能力。
怎不让人心疼
刘庆邦著
刘庆邦,1951年12月生于河南沈丘农村。现为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主席,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级作家,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著有长篇小说《断层》《远方诗意》《平原上的歌谣》《红煤》《遍地月光》等七部,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走窑汉》《梅妞放羊》《遍地白花》《响器》《黄花绣》等三十余种,并出版有四卷本刘庆邦系列小说。《怎不让人心疼》按照内容主题辑录为“乡情”“情”“心情”“友情”四辑。“乡情”十四篇,收入《在夜晚的麦田里独行》《老家的馍》《拾豆子》《石榴落了地》等随笔,在都市遥望故乡,乡情依依,淳厚真纯;“情”八篇,收入《父的纪念章》《母的奖章》《勤劳的母》《大姐的婚事》《妹妹》等,写河南老家的家人、家事,父母手足,其情其状,读之令人落泪;另有“心情”十五篇,“友情”六篇。正如书名所示,该书情真意切,文如其人,很多篇目读来“让人心疼”。
自己的园地
周作人著
《自己的园地》是周作人学术性质的散文集,主要阐述了周作人自己对文艺的解读和态度,可以看成是一部文学批评文集,也是周作人极少展现的犀利尖锐的一面。《自己的园地》中收录的多为山水小品和随笔,有些散文对艺术的见解也十分独到,不仅讨论了国外优秀文学的创作理念,还对比研究了国内文学创作的不足之处,态度鲜明,言辞恳切,而在表达形式上则延续了他一贯散淡平和的文风。
河流如血
海岩著
《河流如血》(又名《金耳环》)是以一个少年到青年的成长过程中寻找亲情的过程为主线,描写了一家四口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命运大起大落的过程。河流呜咽,家国责任荡去爱恨情仇;残阳如血,风华少年饮尽一路蹉跎。陆保良的童年生活是幸福的,他引以为傲的父亲陆为国是鉴宁市公安局刑侦大队的大队长,他还有温柔慈祥的母亲和一个很美丽也很疼爱他的姐姐保珍。十岁那年保良效仿父亲跟最要好的同学刘存亮和李臣磕头结拜,自号"鉴宁三雄"。父亲的拜把兄弟一家跟陆家关系一向很好,保良十一岁那年,父亲在接权三枪出来的路上出了车祸,从此成了瘸子,从刑侦大队调到当地的公安学校,虚挂了一个副校长的头衔。原本就少言寡语的父亲变得更加沉默,对儿子保良的期望也更高更迫切,希望他能继承父亲的志愿,做一名出色的警察。
扶轮问路
史铁生著
《扶轮问路》是史铁生近两年的思想所得,在轮椅上的史铁生,沉思冥想是他的足迹,他比四肢健全的人走得更辽阔更高远,对人生、对社会、对命运、对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思考,像盐溶于水、雪花融化于大地,渗透在平白如话的文章中。此书还收录了史铁生的诗,这是他心灵的密语,只有在星光璀璨的深夜,凝神谛听,才能领悟到神启的灵光。书中,花钱的事、看不见的信、理想的危险、乐观的根据……史铁生通过洁净文字,铺陈着自己对人生、社会、命运、价值观、世界观的思考。作家陈村曾言,自己喜欢史铁生作品的"最大理由"是,"他的想法和文字明净,不曾神神鬼鬼牵丝攀藤。他的手总是温暖的,宽厚的。他是能超越智和愚的。他不做状,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他把自己看轻了,才能去爱自己,爱世界。"
林家铺子
矛盾著
《林家铺子》是茅盾1932年7月创作的短篇小说,原名《倒闭》。载《申报月刊》第一卷第一期,后收入短篇小说集《春蚕》。讲述的是当时江南杭嘉湖地区一个小店铺的主人林老板,在时局动荡、经济萧条的社会背景下,虽再三苦苦挣扎,但在黑暗势力的盘剥下终于破产的故事。
我,或者“我”
史铁生著
2010年最后一天,史铁生离开生活了近六十年的人间,去了天堂。这本书里的文章记录了他最后的思考、最后的想象、最后的心灵密语、最后的爱和留恋。这些发生于对人生、社会、命运、价值观、世界观的思考的文字,平白如话,温润可触,充满哲思和智慧,值得反复阅读,仔细回味。史铁生以他的毅力和智慧,度过了四十年的轮椅生涯,写下了数百万字的作品,成为当代很有成就的作家。他的影响和贡献,远超于文学之上;他给予读者的,不仅是精美洁净的文字,更是健康的精神、深沉的爱和对人生真谛的探寻。
为什么你的女儿不告诉你
赵子墨著
赵子墨,长期关注儿童教育和中国家庭教育问题,现从事家庭教育咨询工作,著有《培养最棒的女孩》、《培养最棒的男孩》、《为什么你的儿子不告诉你?》。《为什么你的女儿不告诉你?》主要以女儿到了青春期,好像一下子就变了一个人,跟你渐渐疏远,和朋友、同学聊得热火朝天,但对着你就无话可说;有什么事要么憋在心里,要么自己做主,却不愿寻求你的意见和帮助;你关切地多问两句,换来的不是白眼,就是一番抢白……你猜不透女儿的心思,更不知道如何与她相处。面对你和女儿之间这道无形的墙,你会无奈地观望,还是蛮横地打破高墙?赵子墨的这本《为什么你的女儿不告诉你?》会让你多一个选择。你会发现,女儿什么都不告诉你,是因为你不懂如何去听。翻开这本《为什么你的女儿不告诉你?》,把握走进女儿内心世界的秘诀吧!
把时间当作朋友
李笑来著
这是一本关于青少年重新认识时间、自我成长的书。本书从心智成长的角度来谈自我管理,指出正确的时间观念是成长和成功的关键所在。书中用大量生动的案例、幽默的语言讲述方法和道理,青少年只有在接受现实、认清自我的基础上,开启自己的心智、提高思考能力,养成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才能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对青少年来说,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时间不可管理,需要管理的应该是自己。
少有人走的路
(美)斯科特·派克
《少有人走的路》是2007年1月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美)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也是一本伟大的心理学著作,它出自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之手。斯科特的杰出不仅在于他的智慧,更在于他的诚恳和勇气。他第一次说出了人们从来不敢说的话,提醒了人们从来不敢提醒的事,这就是: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这本书处处透露出沟通与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时代限制,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而丰富的生活;它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它教诲我们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
西经宝典
龙千羽著
《西经宝典》是首部针对人类一生的励志百科+知识百科全书,内容极为丰富,有贴切实际的案例,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匪夷所思的故事,几乎涵盖了人这一生能够经历甚至是能够想到的所有生活主题。作者在创作这本书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近十年来的各种社会经历以及通过各种渠道所了解到的天下事,同时还大量使用了最新的原创哲学思想。因此,在这本书里,读者能够了解到最前沿的社会信息、时代信息以及未来信息。本书共分为十个等级,200 个不同的大主题,超过 1000 个小主题,可谓是应有尽有,内容形式也是多种多样。 本书适合各个年龄段读者。另外,由于本书信息量巨大,所以并不需要在短时间内把它读完,不同的读者群体可以优先选择自己最需要的部分进行阅读,正如字典一样具有实用的查询功能。
与未来同行
李开复著
本书以"未来"为主线,划分为三个主题:迎接未来--给青年学生的信、创造未来--网络时代的创新、人才与文化和憧憬未来--未来一代的教育和成长,内容主要涉及人才成长、科技创新、企业文化和青少年教育等相关的文章,呼唤更多人成为理解未来、规划未来、迎接未来甚至开创未来的新世纪的同路人。
(审核:宋明林 编辑:牛雅萱 梁兴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