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镇颐和社区:“社区板凳会”让思政工作从“生硬说教”变成“贴心家常”
今年以来,社区积极推行“板凳议事会”服务机制,为居民打造家门口的协商沟通阵地,鼓励群众畅聊生活难题、收集意见建议、反映实际需求,共同商议解决物业管理、环境整治等基层治理堵点,持续优化社区治理架构,细化网格服务责任、丰富便民服务场景、延伸服务触角,助力新时代基层治理工作提质增效。
从“群众问策”到“政策上门”,让“板凳会”成为落实民生政策的“助推器”
为打破传统宣讲“距离感”,将“小板凳”议事会与政策宣传深度融合,组建由在职党员、社区民警、工作人员、网格员及志愿者组成“流动宣讲队”,摒弃“照本宣科”的模式,紧扣居民“茶余饭后”的碎片化时间,把政策咨询台设在楼院凉亭、小区广场等居民常聚集的地方,讲解普及居民最关心的物业管理、医疗养老、创业就业等热点问题和各项惠民政策,让理论宣讲成为居民群众能随时汲取的“精神食粮”,不断增强他们的精神饱腹感。
从“单向处置”到“多元议事”,让“板凳会”成为疏解矛盾症结的“减压阀”
以往社区处理矛盾一般采用“单向推进”的模式,凭主观经验、按既定流程落实,难以深入了解居民的真实想法与诉求,让居民产生“被边缘化”的隔阂感。如今,社区积极转变治理方式,将“板凳会”搬到居民楼下、开在家门口,组织物业、网格员、有威望的邻里代表与涉事居民围坐商量“自家规矩”,针对水管漏水责任划分、充电桩安装场地争议、邻里噪音纠纷、楼道杂物清理等问题“多元议事”,让“少数服从多数”变成“大家都认同”。截至目前,开展“以案释法”活动8场,化解邻里矛盾纠纷10起、物业矛盾纠纷12起、婚姻家庭矛盾纠纷1起,切实将各类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靠前”,让“板凳会”成为为民办事的“暖心炉”
以“群众需求清单”为导向,推动服务从“坐等上门”向“主动登门”转变,定期在小区开展“小板凳便民服务”,组织党员与志愿者主动认领服务岗位,为居民提供家电维修、爱心义剪、健康检查等服务,安排专业人员为居民普及反诈知识、消防安全常识,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多样化便民服务,切实解决生活中的“小麻烦”。考虑到部分老年人行动不便、出门办事困难,社区进一步优化服务模式,将“小板凳”变身移动“办公桌”,安排社区干部、网格员定期上门,现场协助居民办理高龄补贴认证、医保参保缴费、党费收取等业务,真正实现“居民有需求,服务送上门”。(岩亚娟 赵梦彤)
编辑:肖佳悦
审核:贾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