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泽县鸭暖镇:村美民富产业旺 乡村振兴展新颜
近年来,临泽县鸭暖镇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努力探索勾画“乡村新风景”,不断回应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
平田整地强村富民,夯实富裕乡村“底气”
早上八点,朝阳初升,走进张湾村玉米制种五化基地,刚在晨露中苏醒过来的玉米苗沙沙地舒展着,经过前期的播种、施肥、管护,到仲夏时节,基地里的玉米已经和人齐高,长势十分喜人。
“我们19年作为全镇的试点村实施了1200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零碎化有了很大的改变,2020年初见成效后在全村7000多亩地开始推广。通过土地平整和农业设施改善,降低了群众种植成本,提高了机械化和现代化耕作水平,每亩地的流转费由原来的200-300元上涨至700-1000,群众人均收入也逐步增长”张湾村党总支书记闫自明说道。
“田成方、路相通、水肥一体化省时省事又省力。”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在为张湾村群众节本增效的同时,也为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扩大带来了一线生机。2019年,为了更好地平整土地,村“两委”班子对近三年未交承包费的500亩村集体公地进行了公地清理和合同终止,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后,进行对外承包,年承包费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0-30万元,张湾村也从原来的负债村摇身一变成了如今远近闻名的信用村。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近年以来,临泽县鸭暖镇坚持“多业兴镇、一村一品”发展思路,大力推进5万亩水肥一体化高标准农田和“五化”基地建设,聚力打造“六大特色产业基地”“8个产业园区”,市场化配置优质玉米制种基地4.6万亩,培育新型经营主体235家,推动甜叶菊、德源和牛、富硒芦笋、富锶大闸蟹等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发展,逐步形成了以玉米制种为主导、以小蔬菜制种、蔬菜加工、设施蔬菜、高原夏菜为支撑的产业格局,走出了一条“一业主导、多元富民”的路子。
强化基础补足短板,激发现代农村“活力”
赵天星是张湾村有名的种植大户,在村里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以来,赵天星瞅准机会,流转了700亩地用作玉米制种和洋葱种植,从2019年到现在,年均收入都在80-90万。“以前土地浇水啥的都比较费劲,农民也不敢出去打工,现在水肥一体化,设施都比较完善,找个工人啥的都比较方便,农民的收入也能增加。”烈日当头,赵天星正在洋葱地里巡检滴灌浇水,现在500多亩的洋葱地,他一个人浇水就能顾得过来,放眼望去葱田一片翠绿,一派生机勃勃的样子。
和赵天星一样,张靖鹏也是这几年村里承包土地大搞种植的典型代表。张靖鹏今年30岁,结婚之后的几年,他一直在张掖生活,在城里卖过小吃、饲料,也开过面包店,2020年,回村看到道路笔直、基础设施完善、农业发展迅速的他,毅然决然留在了农村老家,用他的话说,“现在的村里一点也不比城里差,城里有的我们都有,我们一年在村里赚的钱不比城里打工低。”
乡村振兴,基础设施是关键。近年来,鸭暖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按照“群众自愿、地块互换、按户整合、一户一田”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户以转包、转让、出租、互换等多种形式,集中连片推进土地流转、整合,采取小块并大块,分散变集中,零碎变连片,小户变大户的方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为土地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经营奠定了基础,农村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美化环境抓好治理,厚植文明乡村“底蕴”
几年前的张湾村还没有进行全范围的道路硬化,出门一身土、走路一身泥。现如今,村上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对住宅小区进行了路面铺设,对村社道路进行了硬化铺油,修建了文化长廊,开设了百姓课堂,乡村舞台时不时就有欢声笑语传出,村庄绿化美化绚烂多彩,民事民议民管民做主成为广大群众的共同意识,群众信访案件持续下降,文明乡风随处可见。
乡村振兴兴治理,生态普惠惠民生。近年来,鸭暖镇坚定不移善治理、促提升,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社会环境安定有序。实施总投资4.8亿元的38项乡村建设项目,改造卫生户厕3264户,普及率达80%,建成村级公厕14 座,改造升级村社道路58公里,架设临水临崖防护栏5.1公里,配套架设路灯 2045盏,完成7个村人饮工程和4个村电网改造工程,村社主干道硬化率、公益性岗位配备率、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均达到100%;积极推行“四级七天”“情理法诉”矛盾纠纷调处模式,依托“雪亮工程”,实行“探头站岗、鼠标巡逻”,构建镇村社三级“红色网格”,试点开展家美积分超市片区联营,以“小积分”撬动群众“主人翁”意识大提升。深化“文明实践鸭先知”“益言益行”“美在农家”等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品牌,文明乡村“底蕴”更深。(陈虹)
编辑:肖佳悦
审核:徐 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