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子看临泽】枕丹霞入梦,逐沙河生长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当年伫立舟头远望故乡山水之时的深深眷念,我今朝才真正懂得。年少时总觉得临泽太小,小到装不下对远方的憧憬。那时不懂丹霞的瑰丽是天地馈赠,只觉得黄土山峦“土里土气”;不解流沙河的静谧藏着诗意,总向往大城市的车水马龙。直到行囊装满求学的路,才懂得“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深意——那些曾拼命想逃离的地方,如今却已成朝思暮想的归处。
临泽的山,是大地挥洒的神来之笔,是造物者赠予河西走廊的独特印记。闻名遐迩的七彩丹霞绝非寻常山色,那是亿万年地质运动的壮丽史诗,是风沙与时光共同雕琢的旷世杰作。层峦叠嶂间,赭红如烈焰燃烧,明黄似金沙倾泻,靛青若深海凝固,斑斓色彩在阳光下恣意流淌,仿佛将“造化钟神秀”的磅礴诗句凝固成了触手可及的彩虹山脉,成为丝绸之路上无法复制的瑰丽地标。站在观景台上远眺,祁连雪山的皑皑白雪与丹霞的绚烂色彩交相辉映,那是刻在临泽人骨子里的壮阔与豪迈。
临泽的水,是流淌在血脉里的诗意。穿城而过的流沙河,如同滋养绿洲的血脉,千百年来默默哺育着这片土地。它波光粼粼,倒映着岸边的杨柳与远处的祁连雪峰,也映照着小城恬淡的晨昏。它不仅是一道风景,更是临泽人赖以生存的命脉,河畔的喧嚣市声、孩童的嬉戏笑语,都深深融入它的水波,成为我心底最温柔的涟漪。如今再看这方水土,才懂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厚重,河水载着岁月静静流淌,也滋养着临泽人温润而坚韧的性情。
然而,真正让这方水土成为灵魂归处的,是它独一无二的风物与人情。“临泽小枣”的馥郁甜香,是秋风送来的请柬,早已融入血脉,成为游子舌尖最顽固的乡愁。早市上那碗热气腾腾、浇着红亮油泼辣子的大肉面,面条筋道,汤头浓郁鲜香,滋啦作响的香气是刻在骨子里的味觉密码,金黄酥脆的油果子、软糯香甜的红枣糕、热气腾腾的鸡肉垫卷子,每一口都是“人间至味是清欢”的真实写照。这些藏在烟火气里的温暖,让远行的游子无论走多远,都忘不了这份舌尖上的牵挂。临泽人的淳朴善良,如同这方被丹霞映照、被流沙河滋养的土地,笑容里带着阳光晒过麦田的暖意,话语间透着祁连山雪水般的清澈。那份毫不设防的真诚与古道热肠,如同无形的丝线,早已悄然缝补了我漂泊岁月里被风霜磨砺的衣衫。
临泽的重要,不止于它的美景与温情。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这里曾见证过“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的繁华;作为河西走廊的“粮仓”,这里的瓜果飘香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如今,它更是以丹霞奇观吸引着八方游客,用生态之美书写着绿色发展的篇章。
这个夏天,我有幸参加“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这让我对家乡有了更深的认识。我看到了家乡发展的活力,也明白了“家乡”二字不仅是乡愁的寄托,更是责任的承载。站在流沙河畔,望着夕阳下的丹霞山峦,那些年少时的不解早已化为深深的依恋。原来最动人的风景不在远方,而在“近乡情更怯”的每一次回望里;最温暖的归宿不在别处,而在这方水土养育的淳朴与善良中。
我爱临泽,爱它的丹霞如画、沙河如诗,爱它的烟火袅袅、人情暖暖。这个夏天,我不再是远远眺望家乡的游子,而是成为了为它添砖加瓦的一分子。未来的日子里,我愿带着在实践中学到的本领,带着对家乡的热爱,用青春的力量为临泽的发展添一抹亮色。愿这座被时光厚爱的小城,永远温暖明亮,永远是游子心中最踏实的归宿,而我终将带着这份赤子之心,回报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作者:康馨元 西北师范大学2024级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编辑:丁文娟
责编:魏红光
审核:徐 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