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聚才·星耀枣乡】指尖塑乾坤:临泽面塑传承人陈会平的匠心与坚守
在河西走廊的临泽县,一块普通的面团经过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会平的巧手拿捏,便能化作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历史人物。三十多年来,他从街头摆摊到传习授艺,用坚守与创新让濒临失传的面塑艺术焕发新生。
1988年,年轻的陈会平在徐州街头偶遇一位面塑艺人,面团在老人手中瞬间变成活灵活现的小动物,这一幕让他震撼不已。“一块面竟能有如此生命力!”回忆起初见面塑的场景,陈会平依然感慨万千。正是这次偶遇,让他下定决心拜师学艺。学艺的日子充满艰辛,他白天务农、夜晚挑灯练习,从和面到塑形反复琢磨。“捏坏的面团能堆成小山,可当自己做的孙悟空有了神韵,那种成就感无可替代。”
传统面塑易开裂、难保存的问题曾让他辗转难眠:“顾客买回去几天就坏了,我心里特别难受。”为了攻克难题,他四处求教,甚至专程赴北京查阅资料。经过数百次实验,最终通过添加山梨酸钾等材料,成功延长了面塑的保存时间。如今,他的作品《五虎上将》已保存十余年仍完好如初。在创新技法之余,陈会平更注重从生活中汲取灵感。为了让作品更加生动,他常常观察动物神态,甚至将蛐蛐养在瓶子里细细揣摩。正是这份执着,让他的面塑作品充满生命力。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只有培养更多传承人,面塑才能活下去。”带着这份信念,陈会平自2010年起走进临泽县华强小学开设面塑兴趣班。学生李小雨说:“第一次捏得猪八戒歪歪扭扭,陈老师却夸我有创意。现在每次上课,都觉得手里的面团是有生命的。”目前,陈会平已培养30余名传承人,其中不乏90后、00后的年轻面孔,为这项非遗技艺注入了新鲜血液。
在陈会平眼中,面塑不仅是谋生的手艺,更是文化的载体。他将河西走廊的地域特色融入创作,《河西宝卷》《临泽民间故事》等系列作品成为传播地方文化的重要窗口。每逢“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他的展示摊位总是人气爆棚,游客既能欣赏活灵活现的面塑,也能听到作品背后的文化故事。
从田间地头到非遗舞台,陈会平用半生坚守诠释了“匠人精神”。在他手中,面团成了承载着文化记忆的活态遗产,面塑也不再是街头的小玩意儿,而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正如他指尖下那些栩栩如生的作品,三十余年的执着与热爱,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这恰是非遗传承最美的模样——在坚守中创新,在传承中发展,让传统文化永远鲜活。(刘颖)
编辑:丁文娟
责编:魏红光
审核:李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