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文化沃土 绽放语言之花
在临泽县第一幼儿园“一幼博物馆”的彩陶展厅里,5岁的白涵宇正手持自制“陶罐话筒”,用稚嫩却清晰的语句向客人老师介绍:“这是新石器时代的双耳彩陶罐,它的花纹像张掖的丹霞山脉一样美丽……”这个自信满满的“小小解说员”,正是张掖市学前教育语言领域课程教研基地(临泽县第一幼儿园)开展语言核心素养培育的生动缩影。作为2024年市级优秀学前教育课程教研基地,该园依托本土文化资源,构建起“情境浸润-思辨提升-多元表达”三维培养体系,将语言核心素养培育融入生活化场景,让幼儿在真实问题解决中实现表达能力的进阶生长。
文化浸润,博物馆里的语言课堂。走进临泽县第一幼儿园,走廊里悬挂的“丝绸之路故事地图”格外引人注目。这幅由师幼共同创作的作品,以临泽博物馆文物为原型,用黏土捏制的铜奔马、画像砖等元素串联起丝路故事。“我们开发的《博物馆探秘》项目课程,让文物成为幼儿语言表达的活教材。”园长杨玲霞介绍道。通过“文物会说话”“时空对话”“重走丝绸路”“我的陶器绘本书”等活动,幼儿们在触摸历史中积累了大量描述性词汇。
多元交互,让每个声音都被听见。清晨大(3)班的“童声广播站”里,杨妙歌小朋友正在播报:“今日气温22℃,最低气温5℃,适合开展户外‘一幼寻宝’游戏……”,这种源于真实生活的表达训练已融入一日活动各环节。教师团队研发的“表达能力发展三阶模型”成效显著:基础层通过“晨间播报”“餐前故事会”夯实叙事基础;发展层借助“方言童谣擂台赛”“丝绸之路辩论会”提升思辨能力;创造层则以“文物创想剧场”“我的丝路日记”激发想象表达,”在全市学前教育语言领域课程教研基地活动中,全园324名幼儿自编自导自演的11个绘本剧得到了在场专家、老师们的点赞好评。
情景迁移,辩论场上的思维碰撞。“多吃肉还是多吃菜”的辩论现场,正反方幼儿用“理论+实践”展开攻防。正方贾昱搬出临泽德源和牛肉:“我支持吃肉!每100克牛肉含蛋白质20克,我能变成大力士!”反方刘梓涵展示自家菜园照片:“奶奶种的甜椒维C含量是苹果的43倍!”教师适时引入本地食俗:“那临泽蒸饼子该多配肉还是青菜?”瞬间点燃创意火花,孩子们设计出“半荤半素彩虹卷”方案,并在幼儿园食谱中推广。这种“发现问题-思辨讨论-实践解决”的模式,让幼儿在生活化场景中实现了“能说、会说、乐说”的成长蜕变。
家园联动,织就语言发展支持网。曾经不爱说话的留守儿童张国志,如今成了“家庭新闻发布会”的主持人,该园实施的“3×3表达计划”让家长见证成长奇迹。三餐渗透:早餐说天气、午餐聊见闻、晚餐做总结;三方记录:幼儿“语音日记本”、家长“童言趣事集”、教师“成长雷达图”;三地实践:家庭小厨房解说、一幼餐点播报、班级创客作品解说构建起立体化语言环境。特别开发的“文物漂流日记本”,记录着60多个家庭在探访香姑寺、流沙河、高老庄创作的图文故事,现已成为幼儿漂流借阅的“网红”读本。
数字赋能:打开表达新视界。“快看!陶罐上的小羊在手机里跑起来了!”在AR技术支持下,幼儿们创作的《彩陶物语》绘本焕发新生,当历史文物通过三维影像娓娓道来前世今生,虚实融合的表达场景,增强了幼儿语言运用的情境适应性,多感官的交互体验让幼儿沉浸式自主创编故事,展现出科技赋能下儿童语言发展的蓬勃生机。
“语言教育应该像临泽小枣一样,扎根乡土才能更甜。”园长杨玲霞指着墙面上的“语言成长树”说道。从博物馆到幼儿园,从家庭到社区,孩子们在倾听历史回声、讲述家乡故事的过程中,正以独特的“临泽表达”诠释着文化传承的新内涵。(杨玲霞 李雯娟)
编辑:赵 棠
责编:魏红光
审核:贾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