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产业版图加速重构的浪潮中,科技服务业如同创新链条上的“超级连接器”,一头连着前沿科技,一头牵着产业发展,深度融入这场变革中。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恰似春日里响彻田野的催耕号角,为激活科技服务潜能、筑牢现代化产业根基注入了强劲动力。
蓬勃发展,服务体系绘就创新新蓝图。2024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总额达到6.8万亿元,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这意味着技术交易变得愈发高效,创新成果正加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国家产融合作平台累计帮助企业融资超1.1万亿元,有力破解了中小科创企业成长过程中的“资金饥渴症”。深圳的技术转移机构堪称行业转型的典范,它们从过去单纯的 “技术中介”,摇身一变成为集评估、孵化于一体的“创新管家”,每年促成超3000项成果转化,单个项目平均交易额突破2000万元。中关村的科技咨询企业借助专利导航服务,更是将科技成果转化率提升至75%,充分彰显了高端科技服务对创新效能的放大作用。
直面挑战,找准产业升级服务难点。在这些亮眼数据背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目前,全国70%的科技服务企业扎堆在检验检测、项目申报等基础服务领域,能够提供跨境技术转移、概念验证等高端服务的机构占比不足10%。人才短缺与标准化滞后也成为行业发展的两大“绊脚石”。全国技术经理人总量不足5万人,既懂技术原理、又擅长商业运作,还精通法律金融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凤毛麟角。浙江一家企业手握价值上亿元的专利,却因缺乏权威评估机构,始终无法将其转化为经济效益,这一案例深刻暴露了技术交易流程不规范、服务质量难以追溯等问题,建立“可量化、可追溯”的行业标准体系已迫在眉睫。
精准施策,政策组合拳破解发展困境。《实施意见》的出台,为破解这些难题指明了清晰方向。在培育市场主体方面,通过设立科技服务产业基金,支持龙头机构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上海浦东采用“母基金+市场化运作”模式,让项目成功率提升了40%,充分证明市场化主体在整合资源方面的关键作用。在标准化建设方面,加快制定技术交易规范、机构星级评价等国家标准,山东试点的认证体系使达标机构业务量年均增长35%,有力验证了标准化对提升行业公信力的显著效果。在产服融合方面,苏州工业园打造的“一站式” 服务超市,实现了研发费用“一键申报”、技术合同“云端认定”,服务效率大幅提升60%,成为“产业大脑+服务中枢” 深度融合的标杆。
携手共进,释放创新要素的强大力量。科技服务业的核心价值,在于实现创新要素的市场化重组,就像一位“资源调配大师”,将各类创新资源精准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数据显示,它对制造业增加值的带动系数达0.8,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带动效应更是高达1.5 倍,已成为打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关键枢纽。
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随着《实施意见》落地实施,科技服务业必将迎来黄金发展期。当政策红利不断转化为服务效能,当创新要素在市场化配置中充分涌流,我国定能在全球创新竞争中抢占先机,让科技服务的“软实力”成为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硬脊梁”。(中共临泽县委网信办 蔡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