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乡村我的家】水润三二
【村名由来】
三二村,三坝二村的简称,村以渠而得名。1926年命名为亨德村,属三区。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0月改为三坝上乡,隶于六区。1955年与三坝下乡、至善乡合并为三坝乡,1958年9月成立南湾,北湾,闸湾三个生产大队,隶属于平川人民公社。1962年合并成为三坝二大队(简称三二大队)。1983年4月改大队为村,分设三二(1)村和三二(2)村。1984年合并为三二村。2002年7月平川撤乡建镇,三二村隶之。
【村庄档案】
三二村,东邻三一村,西连三三村,南以张罗公路为界,北毗合黎山。村委会驻四社居民点。全村辖9个合作社,415户1526人,202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21212.6元,居全镇前列。
依山傍水,葡萄长廊,勤劳致富是三二乡亲的淳朴底色,葡萄产业成为农民的“绿色银行”,引进甘肃墩盛农业、福建百汇绿海2家龙头企业,在三二村建成2万吨气调库14间,种植西兰花、娃娃菜等高原夏菜2300亩,广袤田畴,三二村民用勤劳双手,让农业的生态底色更加鲜亮。
春天来了。黑河水泛起层层涟漪,宛如春风拨弄琴弦,演奏着春的序曲。身姿婀娜的白天鹅,在河水中悠闲地游泳,时不时地竖起身子,扑棱着翅膀,踩出一圈圈晶莹的雪花。
黑河,这条河西走廊的母亲河,从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的临泽穿境而过,造就了这里肥沃的土壤和发达的农业。而平川三二村就是一个尽享黑河恩泽、滋养的古老的村子。
为了充分利用黑河水,使土润、气清、物丰、景美,三二村人想方设法做起了“水文章”。
结合黑河湿地保护、渠系改造项目,积极实施水系连通,彻底打通了调水补水通道;持续加大北部山区防洪设计改造提升力度,修建了防洪蓄水塘,改善了北部生态环境;实施水肥一体化节水改造等项目,让节约的水资源流入大林带,浇灌了域内的防风林以及沿山以桃、李、杏、葡萄为主的经济林,使草木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如今的三二村内阡陌交通,沟渠纵横。湖泊,沼泽,星罗棋布。春夏之交,这里流水淙淙,天朗气清。玉米、葡萄、小麦等作物连片成带,一片繁盛。道路边的杨树,沟渠侧的柳树,房前屋后的榆树、枣树、梨树等郁郁葱葱,摇曳生姿。粉红的桃花,洁白的梨花在田间地头或居民点之间闪闪烁烁,明艳动人。穿梭在花木田野之间,清风习习,鸣声阵阵,花香袭人,不知不觉中,仿佛闯进了江南水乡,乐而忘返。
在做着“水文章”的同时,三二村人也做着“土地文章”。如何让每一寸土地都变得更加珍贵,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他们做着艰难的抉择。
迎着改革的春风,踏着时代的节拍,勤劳勇敢的三二村人在村干部的带领下,率先在全县迈开土地流转步伐。建成玉米制种五化基地、千亩葡萄基地、千亩高原夏菜基地、千头肉牛养殖小区、现代农业物流园,形成了以玉米制种、露地葡萄、高原夏菜、草畜养殖、劳务输转为主的产业格局。
积极引进甘肃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园,辐射带动全镇高原夏菜种植达到2万亩,推动了全镇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至202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位居全县第一。只有三二村人才明白,这成果来之不易。而他们也因为这巨大的变化而欣喜若狂,那幸福的笑容挂在叶上枝上藤上,也洋溢在他们的眼中脸上心间。
六月初,三二村夏菜园里的西蓝花成熟了,到了采摘时节。三二村居民纷纷来到园里打工,田里顿时热闹起来。妇女居多。这些手脚麻利,开朗大方的女子,她们花花绿绿的遮阳帽和五颜六色的头巾,仿佛绿色的西蓝花中开放的绚丽的花儿,灿烂迷人。在技术员的悉心指导下,她们将一一个个碗口大的翠绿的西蓝花从肥大的叶片中央完整地摘下,然后小心翼翼地放进那些干净的大筐里。她们笑意吟吟,喜不自胜。仿佛脚下的这片土地依旧是自家的那份,没有因为流转的原因而显得疏离。
是啊!在家门前打工,既照顾了家,又能及时领到工资,收入比以往增加了很多,何乐而不为?
这些被她们采摘下来的夏菜,以西蓝花为主,还有甘蓝和娃娃菜。在本村加工后储存在新建的冷琏中心,之后运往广州、福建、上海等地。深受喜爱。
秋风渐起,大地五彩斑斓,辉煌美丽。三二村葡萄丰收的乡音也不断在周边县城传开。这被称为“丝路明珠”的葡萄,已经进入采摘盛期,原野绿洲呈现一片丰收景象。
葡萄园里,一株株葡萄排成行,一串串饱满的“红珍珠”“绿玛瑙”挂满枝头。葡萄品质丰富。以红提为主,还积极引进推广阳光玫瑰、蓝宝石等新品种。所产葡萄果粒均匀、色泽好、糖度高、耐储运,是天然绿色食品,深受兰州、湖南等地客商青睐。一颗颗小小的果子,竟然托起了群众的致富梦,串起了人们的幸福生活,该是多么令人惊喜啊!
葡萄园的管理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造、统一定植、统一技术等的要求,以点带面、连片成带、逐年推进发展。配套安装水肥一体化首部系统,引导种植户使用水肥一体化、套袋等技术。如今,葡萄产业已经成为三二村的“一村一品”的优势产业。成立了三二村平绿源果蔬专业合作社,完成了葡萄绿色认证,注册了“泉富墩”葡萄地理商标。
为了不断提高葡萄的标准化水平,提升葡萄品质,修建了葡萄交易市场一个。为解决旱期葡萄灌溉难及涝期排阴问题,建成圆形的蓄水湖一个,排阴湖一个。该设计因地制宜,依托地型,设计成日月造型,并从该处寻得碾盘一个,刻上 “日月湖”三个红色大字。日为阳,为阳光普照、水泽万物之意。月为阴,为排阴之意。日月合为明,寓意三二葡萄产业前景光明。
站在日月湖边,清澈的水流,随着清风泛起圈圈涟漪。我不禁感叹:天上的日月闪光,地上的日月溢彩,多么富有诗情的设计啊!这是将现实生活和理想生活高度融合的杰作,凝聚着三二村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必将带给人们无尽的遐思和向往。
秋日,这个丰收的季节,秋姑娘在三二村北部的葡萄架下留恋良久,又急匆匆地赶到东部的玉米田间。她停下脚步一吹,一片金黄的制种玉米田尽收眼底,等待收获它的人们。
你看啊!曾经“地块块,矮埂埂,渠弯弯”的田地,已经变成了一亩亩土地平整,设施齐全的高标准农田,三二村正在阔步走在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大道上。
现代的气息扑面而来,浸染着三二村的各个角落。它使人民物质富足的同时,也呼吁着精神的富足和升华。孔子说: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先让人们过上好日子,再进一步通过教化达成谦逊守礼。
对三二村来说,教化的目的是扶贫济困,播撒爱心。三二村因土地流转的原因,外出打工的人员居多,因而独居老人和留守儿童也居多。这些老人和儿童,因为长期得不到亲人的照顾和关心,在生活和精神方面都还存在许多问题,他们需要来自社会的关心和爱护。为此,村委会号召党员团员,招募志愿者组成服务队,亲自上门为老人服务。平日里,定期上门,为他们打扫卫生,清洗衣物,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给予疏导。节假日,为他们送去生活物资和暖心的祝福,让他们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温暖。在服务队的积极努力和辛勤付出下,这些独居老人树立起了活着的信心,他们也更加热爱我们的时代,有勇气面对人生路上的坎坷。
为了使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经镇村研究决定,在三二村成立了“梦想村塾”。招募退休教师、大学生、社会其他爱心人士,为留守儿童授课。针对孩子的兴趣爱好,本地文化特色设计关爱项目,定期设立国家篇、亲情篇、友情篇、乡情篇等8个篇章,寓教于乐,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并定期邀请教育、心理、和医学专家面向家长开展教育指导。
孩子是村民的希望,也是祖国的花朵。教育他们,不仅是家庭的责任,也是每个村干部的责任。
梦想村塾成立以来,留守儿童生活中的困难及心理问题及时得到了解决和疏导,孩子们心态变得阳光了。他们在葡萄架下读书、谈心,在崭新的书桌前写字、作文。他们为爷爷奶奶唱歌,为爸爸妈妈写信,他们也为小树苗浇水。他们明白了学习的意义,理解了父母的不易,懂得了爱和被爱的内涵。他们正用手中的彩笔,勾画着美好的人生蓝图。
沿着黑河,顺着那渠里潺潺流淌的清波,来到三二村。我看到了青葱的葡萄藤爬满了葡萄架。
期盼那“满筐圆实丽珠滑,入口甘香冰玉寒”的丰收的日子再次到来。(何建梅)
编辑:刘 颖
审核:李一波